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新能源汽车的“续航焦虑”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众多电车车主在旅途中遭遇了充电难题,从排队等待到充电设施故障,各种状况频发,使得不少车主感叹“没苦硬吃”。
相较于高昂的电价和超时占位费,车主们更担心的是人潮拥挤导致充电无望,让车辆在半路上“罢工”。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充电排队、充电桩抢夺、遇到故障桩等话题的讨论热度不断攀升。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国庆期间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充电次数和充电量均创历史新高,日均充电量是平日的2.4倍,比去年国庆增长了80%。然而,尽管全国充电桩总量在持续增长,但部分地区充电桩稀缺、故障频发,服务区充电桩排队长、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指出,主要原因包括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高导致充电桩建设跟不上步伐、充电设施分布不均、快速充电技术虽有进步但仍需时间等。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一些地区在主要旅游线路和交通枢纽增设了临时充电桩,并配备了工作人员进行实时调度。
同时,企业在提高充电效率方面也做出了努力。例如,特来电发布了基于大模型的充电安全和智能运维解决方案,蔚来则通过其高效的换电模式为用户节省了大量加电时间。
然而,从长远来看,仍需要更加系统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题。当前,充电桩市场正成为一个被多方哄抢的大市场,预计2024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达到1084亿元。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企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运营了大量的充电桩,占据了市场领先地位。
各大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自家品牌的充电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和极氪等企业都在加速推进充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以期在未来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
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头部企业的市场主导地位依然稳固。千际投行认为,新进入者想要获得显著的市场份额面临较大挑战。然而,这些社会资本和品牌企业的争相入局,无疑将带动补能端的进一步提升,为缓解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焦虑提供有效手段。
总的来说,国庆期间的充电难题再次凸显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系统性不平衡。尽管各方都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但用户端想要看到实质性改变仍需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