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年度剧王的桂冠似乎过早地找到了归属。12月7日,在尖叫之夜活动上,古装悬疑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被授予了这一荣誉。然而,就在颁奖典礼的同一天晚上,刑侦剧《我是刑警》在爱奇艺平台上的热度突破了万点大关,央视八套的实时收视率也飙升至4以上,迅速成为爱奇艺2024年表现最为亮眼的剧集。
《我是刑警》的热度并未就此止步。截至12月12日,该剧在云合数据平台的市占率已超30%,稳居云合、酷云、CVB(中国视听大数据)等多个权威榜单的榜首。无论是收视率、网络播放量还是招商效果,该剧均表现卓越,话题#我是刑警剧王#也登上了微博热搜。
尽管如此,《我是刑警》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为7.8分,这成为其唯一的不足之处。客观来说,这一分数在2024年的剧集市场中并不算低,但与今年的其他高分剧集相比,如《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的8.4分、《边水往事》的7.9分,甚至古偶剧《柳舟记》的8分开分,都使得《我是刑警》似乎值得一个更高的分数。
《我是刑警》开分后,关于其评分是否合理的争议也随之而来。近年来,随着罪案刑侦片进入网生时代,“高概念”成为这类题材创作的核心,内容创作逐渐转向强设定,聚焦于新颖的设定和故事背景。而《我是刑警》则颠覆了这一趋势,以朴素、纯粹的纪实风格回归“刑侦”本质,这也是大量观众在剧评中频繁提到“硬核”二字的原因。
纪实刑侦剧的回归确实让市场眼前一亮,高热度、高收视证明了观众对这类剧集的强烈需求。然而,与剧集热度不相匹配的口碑评分却在舆论场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要探讨《我是刑警》是否值得更高的分数,或许需要从纪实刑侦剧的创作本身入手。
回望千禧年前后,这是纪实刑侦剧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取材自真实刑事案件的纪实类刑侦剧,一直紧跟时代脉搏。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案、要案频发的时代背景,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纪实刑侦剧。
事实上,2024年播出的《我是刑警》中所涉及的重案大多也发生在九十年代。根据法制日报2003年的报道,当时国内电视剧年生产总量达到8000至9000集,其中公安题材作品占比高达30%。在2003年举办的“公安题材影视制作研讨会”上,时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总编室副主任的王丹彦透露,每当社会上出现大案、要案、重案,许多制作单位便会争相抢拍。
纪实刑侦剧在受到内容创作者追捧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类强调“纪实”的刑侦剧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强调真实。2003年,公安部宣传局副局长便指出了公安题材在创作上的一系列严重问题,如暴露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过度渲染暴力场面、过细展现犯罪过程等,产生了负面社会效应。2004年,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规定涉案剧只能晚上11点后播出,这一措施大大打击了市场的创作热情,纪实刑侦剧开始断档。
直到2014年,根据“湄公河惨案”改编的纪实刑侦剧《湄公河大案》在央视一套播出,收视率峰值破3,并荣获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才重新点燃了市场对纪实刑侦剧的热情。然而,这一时期正是台网关系转变的关键时期,“网生时代”的罪案刑侦剧开始追求“强设定”,几乎不再触碰真实刑案,纪实刑侦剧再次陷入断档。
2024年,《我是刑警》的热播终于让纪实刑侦剧重回大众视野。然而,这十年间,纪实刑侦并非完全消失,涉及真实刑案的《扫黑风暴》、《底线》等剧集都曾在社会上掀起舆论狂潮。但与二十年前的纪实刑侦剧相比,这些剧集对真实刑案的艺术加工大于还原,因此大部分观众并不将其视为纪实刑侦剧。
从早年的过度追求真实到近年来的强调艺术表达,纪实刑侦剧横跨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关于真实还原与艺术加工的尺度争论始终存在。《我是刑警》面临的口碑争议本质上还是回归了二十年前的问题:纪实刑侦剧不只有纪实,如何平衡真实性与艺术性成为这类剧集创作的难题。
与过去的纪实刑侦剧不同,《我是刑警》的“纪实”重点在于案件侦破过程,展现了搜寻线索、比对证据、案件推理的全过程,同时穿插了刑侦技术的发展演变对案件侦办的影响。然而,在网生时代高概念罪案刑侦剧的“爽剧”环境下培养起来的观众,对于《我是刑警》呈现的真实办案过程有些“水土不服”,导致该剧播出过半后,纪实画风遭遇叙事节奏过于平淡的质疑。
与其他类型剧不同,纪实刑侦剧在创作上肩负的社会意义、反映的社会问题都注定其创作不能随心所欲,在艺术表达上存在一定的界限。以《我是刑警》为例,该剧通过纪实风格的办案过程展现相关程序的严肃性、严谨性,呈现警队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以及在案件剖析过程中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实现了为观众提供艺术娱乐性的同时,传递正向的社会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当然,审美是私人的话题,这种纪实类的叙事风格、扎根现实的情节发展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喜好。《我是刑警》豆瓣评分7.8分究竟是高是低,每个观众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断。但不能否认的是,《我是刑警》带动纪实刑侦剧重回剧集市场爆款行列,具有一定的行业意义,为这类剧集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