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热潮下,能否避免重蹈智能音箱覆辙?

   发布时间:2025-02-05 02:58 作者:杨凌霄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多个行业如文旅、零售及券商等经历了显著的回调,而人形机器人领域却犹如一股清流,逆势上扬,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1月14日的股市交易中,机器人概念股表现抢眼,包括三花智控、汉威科技在内的多只个股强势涨停,整个板块的热度与不久前全球CES展会上机器人企业的风采遥相呼应。

然而,在这波热潮中,“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表现却显得格格不入,其股价不升反降。新年伊始,优必选便遭遇了包括腾讯控股在内的大股东减持,随后管理层减持的消息更是加剧了市场的议论。这一切不禁让人联想到,人形机器人是否会重蹈智能音箱的覆辙,从风光无限到迅速陨落?

智能音箱市场的兴衰,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前车之鉴。在2024年上半年,尽管国内零售市场中的多数消费电子产品迎来了复苏,但智能音箱市场却连续十多个季度持续下滑。洛图科技的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同比下降近三成,销售额更是下滑超过三分之一。智能音箱从被寄予厚望的智能家居中枢,到被消费者贴上“人工智障”的标签,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智能音箱市场的落寞,源于消费者对产品实际体验与期望之间的巨大落差。而人形机器人,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兴领域,同样面临着从概念到落地的挑战。在CES展会上,人形机器人不仅学会了行走,甚至还能完成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四足机器狗和扫地机器人也展示了惊人的运动能力和交互功能。然而,这些看似炫酷的展示背后,人形机器人是否真的实现了智能的飞跃,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实际上,现场的一些演示已经暴露出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例如,在分拣场景中,机器人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抓取物品,且移动速度缓慢;而在炒菜演示中,更是出现了将菜肴倒在桌上的尴尬情况。这些现象表明,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仍停留在实验室环境,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如此,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却日益激烈。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十个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了69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在这场资本盛宴中,不仅有初创企业的崭露头角,更有传统车企的纷纷入局。比亚迪、广汽集团、小米等知名企业纷纷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使得这一赛道更加拥挤。

随着竞争的加剧,降价成为了人形机器人市场的一大趋势。国产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推出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G1起售价仅为9.9万元,随后众擎机器人又推出了售价8.8万元的PM01。特斯拉也承诺,其Optimus机器人预计在2026年量产,最终售价可能低至2万美元。然而,在成本尚未大规模降低的情况下,降价策略是否意味着牺牲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人形机器人的爆发,与智能音箱的崛起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在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与智能音箱不同的是,人形机器人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成熟度和消费者接受度的问题,还有量产和智能化的双重挑战。尽管具身智能被视为AI大模型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但人形机器人作为这一阶段的落地载体,其实际表现却远未达到市场的预期。

量产方面,尽管多家企业宣布了量产计划,但高昂的制造成本仍然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一大阻碍。波士顿动力的Atlas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高达200万美元,而特斯拉的Optimus也徘徊在10万美元左右的高位。在成本压力下,企业纷纷拿量产来“秀肌肉”,但国内机器人定价上的内卷现象已经显现。这种情形下,被快速推向市场的产品很可能是妥协于成本的“试验品”,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智能化方面,人形机器人离真正的智能还有很大的差距。市场需要的是更“聪明”的人形机器人,而不仅仅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机械装置。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投入。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仍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