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支名为“赛博秧歌”的舞蹈表演不仅惊艳了全国观众,还意外地将AI智能机器人这一科技概念推向了新的热度高峰。这股热潮迅速席卷了整个市场,让AI和机器人领域成为了节后投融资的新焦点。
就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一家由追觅科技中国区原执行总裁郭人杰创立的新公司——乐享科技,宣布完成了近2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经纬创投等多家知名机构跟投,投后估值达到了约6亿元。而乐享科技的业务方向,正是当下炙手可热的AI和机器人领域。
然而,郭人杰的离职创业并非个例。在此之前,追觅科技的多位高管,包括前常务副总裁王生乐、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喻超等,也纷纷选择离职,并投身于消费机器人领域。这一现象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戏称追觅为中国机器人的“黄埔军校”。
对于这些高管的离职原因,外界猜测纷纷。有网友认为,可能是个人能力不足以在追觅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一说法很快就被推翻,因为王生乐离职后创办的星迈机器人,目前估值已将近20亿元;而喻超离职后创办的鹿明机器人公司,也获得了商汤国香资本等多轮天使投资。
那么,既然这些高管的技术能力和业务管理水平都得到了资本的认可,他们为何还会选择离职呢?有观点认为,可能是他们对追觅的未来成长空间产生了疑虑。然而,这一说法同样站不住脚。作为追觅科技的创始人,俞浩一直秉持着“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第一”的愿景,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甚至规定研发投入要达到同行的3倍。这样的企业氛围,显然为高管们提供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因此,现在外界对于追觅高管密集出走的主流猜测,更多地落在了内部人事管理磨合上。有传言称,高管们与创始人俞浩之间存在管理上的“矛盾”。俞浩近年来频繁跨界,不仅深耕扫地机器人主业,还涉足家电、智能座舱、人形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甚至曾放言要让追觅航空成为全球最高端的航空公司。这些跨界业务虽然展现了俞浩的野心,但也让一些高管感到困惑和不满。
除了内部人事管理问题外,追觅还曾陷入“断指计划”的舆论风波。有传言称,追觅通过高薪挖角竞争对手的员工,获取商业机密后再将其开除。这一事件虽然尚未得到追觅的正式回应,但已经给追觅的品牌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争议和挑战,追觅在扫地机器人市场的表现依然不俗。据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追觅在清洁电器线上市场份额达到了18%,位居行业第一。在扫地机器人线上市场,追觅的市场份额也仅次于科沃斯,零售额同比增长高达98.4%。这样的业绩,无疑为追觅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成也扫地机器人,困也扫地机器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追觅在扫地机器人领域的增长空间已经逐渐缩小。因此,寻求新的增长曲线成为了追觅的必然选择。俞浩认为,追觅所做的事情并非多元化,而是基于高速数字马达和智能算法等底层技术的拓展。他希望将追觅打造成为一家广义的机器人公司,为用户提供机器人服务、机器狗情感陪伴等未来生活方式。
然而,在高管密集出走和多元化资源分散的背景下,追觅的机器人业务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速度。去年年初,追觅甚至一度删除了官网中机器人板块的介绍。直到今年8月,追觅才宣布成立总目标规模110亿元的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将投资重点放在了AI+机器人赛道。这一转变虽然暂时无法判断好坏,但无疑为追觅的机器人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不过,与宇树科技等竞争对手相比,追觅在机器人领域的步伐似乎显得有些缓慢。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一时的领先或落后并不算什么。只要追觅能够坚持下去,不断投入研发和创新,未来仍然有可能重新夺回市场领先地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在追觅努力寻求新的增长曲线的同时,创始人俞浩却似乎已经开始分心于其他领域。从造飞机到开咖啡店、火锅店,俞浩的跨界尝试似乎有些过于分散了企业的资源。这样的做法不仅可能影响到追觅在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还可能让原本就存在的高管管理问题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