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备受瞩目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25届年会”上,卓尔控股有限公司的掌舵人阎志,以一位企业家兼诗人的双重身份,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AI)时代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在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领域,AI的崛起让他深感忧虑。
阎志坦言,面对AI写诗的风潮,他内心充满了焦虑。为了亲身验证AI的创作能力,他特意选取了两个节气——立春和雨水,邀请AI进行诗歌创作。
“AI的速度令人惊叹,诗句流畅且颇具诗意,”阎志感慨道,“然而,这些诗句缺乏真正属于诗人的个体体验、真挚情感和独立思辨。AI的诗更像是人们说过、用过无数次的表达的集合或平均值,虽然聪明,但难免显得‘油腻’。”
为了直观展现AI与诗人之间的差异,阎志将AI创作的诗歌与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对比。
以下是AI创作的《立春》一诗:
“风从远方捎来一封信,泥土松动了沉睡的梦……立春,是大地的一声轻叹,也是生命的一次重启。”
而阎志的《立春·重逢》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
“于雨过天晴的草原上,牛羊们在夕阳中咀嚼着放牧的诗人写下的诗篇……在无垠的星河之下,我们只需要记住,必须重逢,在这个春天。”
同样,在《雨水》这一主题下,AI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中父亲的形象:
“雨水落在父亲的蓑衣上,他弯着腰,像一座移动的山……父亲说,雨水是上天的恩赐;我说,父亲是我一生的雨水,他浇灌着我的成长。”
相比之下,阎志的《雨水·明天将赴的约》则更显深沉与哲思:
“就让这雨尽情地下,就这样直接而又绵长的告别……重要的是,母亲在故乡的田野上,向我挥动的手,温暖而又清新。”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尽管AI的诗歌在形式与韵律上颇为出色,但在情感深度与个体体验的表达上,仍难以与真正的诗人相媲美。阎志的这一实验,不仅引发了与会者对AI与文学创作关系的深入思考,也再次证明了诗人独特创作价值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