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石BS1:解锁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中小场景落地新拐点?

   发布时间:2025-02-23 17:19 作者:冯璃月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一个引人注目的消费趋势悄然兴起:扫地机器人成为了不少购物中心的明星产品,销量激增40%,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几乎成了新一代“电子年货”。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商场背后,写字楼、银行等场所的地面清洁工作却依然离不开人工的辛勤付出。尽管部分场所引入了清洁机器人,但面对固液混合的垃圾污渍等复杂情况,机器人往往力不从心,仍需人工进行二次清理。

这一对比鲜明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商用清洁机器人未来的思考。回顾历史,早在1901年,英国工程师休伯特·布兹就发明了第一台真空吸尘器,为扫地机器人及后续衍生产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经过一个世纪的演变,扫地机器人已在家用市场普及,但商用市场却仍处于起步阶段。据IDC《2023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4.3亿元。

商用清洁机器人难以打开市场的背后,存在多重挑战。首先,商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通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办公场所为例,人员流动频繁、工位布局复杂,要求机器人具备精准的定位、路径规划和避障能力。然而,市面上的商用清洁机器人在这些复杂中小场景中,往往存在绕障不灵活、体积过大无法清洁低矮区域等问题,且功能局限于清洁本身。

其次,商用清洁机器人对人工维护的依赖程度较高,这与缓解用工压力的初衷背道而驰。部分机器人的滚筒不能自清洁、不能自动充电和加排水,需要人工手动操作,这无疑增加了人力成本。高昂的价格也是制约商用清洁机器人普及的一大因素。在大场景中,价格昂贵的激光雷达方案只能承担部分标准化的清洁任务,而在小场景中,其性价比更是大打折扣,导致潜在客户群流失。

然而,在这一片看似困境的市场中,却有一家公司挺身而出,试图打破僵局。萤石,一个在视觉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于2023年推出了萤石云视觉商用清洁机器人BS1。这款机器人以不同的技术路径挑战商用清洁机器人的落地难题,试图进一步打开市场想象空间。

萤石BS1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回归了创新的“第一性原理”,没有局限于激光定位导航的技术范式,而是打破既有认知框架,沿着视觉技术的路线寻求突破。在灵活性方面,BS1体积小巧,能够进入桌椅下方等狭小空间进行清洁,同时D字型的外观设计使其能够紧密贴合墙角,提高清洁效率。BS1还支持巡检功能,能够按计划对写字楼通道口、垃圾桶点、防火门等关键区域进行例行检查,并记录照片和视频。

在人机协作方面,萤石BS1实现了滚筒和管道的自清洁功能,配合“超能基站”,无需人工频繁加排水。机器人能够自动清洁并风干滚刷、自动配置清洁液,提供无人化的清洁体验。同时,BS1还具备智能巡检和群管群控功能,能够自主巡检场景并记录信息,通过物联云实现对闸机、自动门的控制,满足高效运营需求。

在成本控制方面,萤石BS1采用了多目视觉计算系统,打破了激光雷达的成本制约。通过高精度语义三维空间计算、精准感知和识别环境信息,BS1能够实现自主部署、自主探索式语义建图,像人一样理解场景并做出判断。这一纯视觉方案不仅降低了交付成本,还提高了机器人的场景适应性和可靠性。

以中控信息智慧城市体验中心为例,该中心每天接待大量参观客户,对清洁频次和效果有着高要求。通过引入萤石BS1进行排班清洁,实现了350㎡/h的清洁效率,每天进行4次清洁工作,且无需人工干预。这不仅节省了保洁员的工时,还提升了清洁工作的监督效率和量化评估准确性。

萤石BS1的出现,标志着商用清洁机器人市场正迎来拐点。其以纯视觉方案替代激光雷达、消除昂贵人力成本、提供全链路清洁解决方案的创新之举,不仅提升了行业标准,还激活了产业链。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步成熟,商用清洁机器人有望在更多中小场景中加速落地,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