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项旨在加强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行为监管的新举措。该举措由监管层发布,通过一份详细文件,针对以协议转让方式进行的股东减持行为,设立了八个关键筛查点,旨在全面排查并预防潜在的违规减持行为,从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与秩序。
该指引不仅为证券交易所和证监局提供了筛查违规减持线索的工作框架和基本标准,还覆盖了协议转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多个违规风险点。例如,对转让双方关联性的严格审查,旨在防止利益输送;对出让方减持限制情形的检查,确保其在合规条件下进行减持;对受让方的过桥通道特征筛查,则是为了防止其协助出让方规避减持限制。
在实际操作中,监管层将运用多种手段对这些方面进行细致筛查和分析,一旦发现存在违规嫌疑,将立即启动深入调查,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这一举措的实施,无疑将对上市公司股东的减持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有助于保障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近年来,上市公司股东的减持行为一直备受市场关注。虽然合理的减持是股东正常的资金需求和资产配置行为,但部分股东通过违规减持,如规避信息披露、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内幕交易等,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为此,监管层不断加强监管力度,以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在去年底,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股权转让给产业资本、私募基金或自然人,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现象,监管层此次发布的指引文件明确指出,协议转让不应成为规避减持限制的工具。对于触及减持限制情形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一致行动人,以及已通过其他方式达到减持比例上限的股东,监管层将特别关注其是否存在规避减持限制的动机。
据统计,自2024年5月24日减持新规正式实施以来,截至同年12月31日,已有超过4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协议转让计划或进展公告。这表明,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股东对合规减持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