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3·15晚会”的聚光灯下,家庭维修服务平台“啄木鸟家庭维修”的种种不规范行为被公之于众。晚会揭露了啄木鸟平台存在的高价维修、对维修师傅高额抽成等问题,迅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事件曝光后,重庆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迅速响应,与两江新区市场监管局的同事一同前往啄木鸟家庭维修的办公地点,展开深入的调查执法工作。面对舆论的压力,啄木鸟官方迅速作出回应,表示公司管理层对此类问题高度重视,并声称已建立了一套包含“客服登记-专人回访-查实处罚”在内的三级投诉处理机制,承诺在48小时内对投诉进行响应,一旦查实将对涉事维修师进行严厉处罚。
啄木鸟家庭维修通过其官方微博,接连发布公关声明,先是表达了深感自责和痛心的态度,并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进行全面彻查。随后,啄木鸟又表示将放弃公关手段,坦然接受公众的监督与检验,承诺从3月15日起,每天发布一条整改声明,公开一项整改进展,直至所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啄木鸟并非首次被曝光存在问题。去年,湖北经视的“3.15特别节目”和安徽的“3·15晚会”就曾揭露过啄木鸟维修的诸多乱象,如维修师为维持收入及考核目标,私自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报价,导致无病假修、小病大修、以次充好等问题频发。在苹果应用商店,啄木鸟家庭维修APP的用户评分仅为2.6分,而在黑猫投诉平台,针对啄木鸟的投诉量更是超过了6000条。
作为国内家庭维修服务市场的头部平台,啄木鸟何以陷入如此多的服务乱象?其背后的运营模式又是否与此类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啄木鸟备受资本的青睐,累计获得了超过6亿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58同城、小米集团以及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等知名企业。在计划启动IPO前,金牌橱柜更是联合其他家居企业向啄木鸟注资4000万元,使其整体估值达到了17亿元。
然而,在光鲜亮丽的资本背后,啄木鸟的运营模式却饱受争议。啄木鸟通过营销引流,将消费者汇聚至平台下单,然后依据订单管理系统,将订单智能派发给维修师。然而,这一过程中,啄木鸟对维修师的抽成比例极高,有的师傅甚至达到了70%。为了维持收入,部分维修师不得不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了小病大修、虚报价格等问题频发。
啄木鸟对维修师的准入门槛也相对较低,招聘要求几乎“零门槛”,只需满足基本的年龄、身体条件及无犯罪记录即可。这种宽松的合作标准,虽然使得啄木鸟在过去几年中迅速扩大了维修师队伍,但同时也为平台口碑的崩坏埋下了伏笔。大量专业技术水平不精的维修师涌入平台,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糟糕的服务体验,也进一步加剧了平台的服务乱象。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啄木鸟需要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高抽佣模式外加宽松的准入及约束条件,成为了啄木鸟滋生服务乱象的温床。只有平台持续完善自身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有力监管和惩罚措施的进一步落地,共同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