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IP联名市场持续升温,跨界合作遍地开花。
近年来,游戏IP联名与授权业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游戏IP联名授权市场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众多游戏版权方纷纷涉足跨界联动与授权合作,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游戏作为沉浸式媒介所具备的叙事能力的强大推动力。全球游戏玩家数量已达到34.2亿,而典型游戏玩家每周平均花费7.4小时沉浸在游戏世界中,这为品牌方提供了一个与传统广告截然不同的触达场景。例如,《Roblox》中的Gucci虚拟展馆访问量远超实体店,而《赛博朋克2077》与雷蛇外设的深度合作更是让玩家沉浸其中,游戏联名项目通过角色、场景与玩法的三维整合,显著提升了用户留存率,形成了游戏内消费闭环的新型商业生态。
从游戏IP的角度来看,消费群体对其跨界合作模式的迭代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份由SpySmart研究机构携手Playio Research及LIVEOPSIS共同发布的报告指出,高达54.6%的用户曾因某个联动活动而重新回归曾经放弃的游戏,IP联动策略显著提升了游戏的用户活跃度。这无疑证明了跨界联动模式对于游戏IP长期生命力的积极影响。
然而,游戏IP联名市场并非一帆风顺,频频出现的“翻车”和“道歉”事件,揭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追求商业诉求的同时,如何保持内容完整性成为了一个关键课题。据统计,仅在第一季度,主要游戏IP就进行了至少111场联名合作,这些合作涵盖了快消、文旅、科技、零售等多个行业。
从合作偏好来看,游戏IP联名市场呈现出“全域跨界”的特征。高频合作品牌包括地方文旅、非遗机构、周边衍生品牌、生活工具APP以及休闲餐饮品牌等。地方文旅通过游戏内容完成文化推广,打造“线上种草+线下打卡”的闭环,游戏IP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非遗机构则借助游戏媒介,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潮流符号”,激活年轻用户的文化认同。周边衍生品牌则通过联名合作打造游戏IP授权周边,顺应“谷子热”风潮,深度融入二次元消费语境。生活工具APP和休闲餐饮品牌则通过联名活动,强化用户粘性,实现“餐饮+娱乐”场景融合。
然而,尽管游戏IP联名市场蓬勃发展,但频发的争议事件也暴露出行业在受众定位、合规管理、用户沟通等方面的不足。例如,《世界之外》与罗森的联名活动就因满赠规则不透明和员工倒卖等问题引发消费者投诉,最终官方不得不发布道歉声明并调整策略。类似的情况在去年的《时空中的绘旅人》与书亦烧仙草的联名中也曾发生过,宣发环节的失误导致联名物料被偷跑、倒卖,引发玩家声讨。
这些问题反映出国内游戏IP联名活动的标准化流程仍需进一步完善。合作双方需要在活动前共同制定透明化规则,加强员工管理,确保执行端信息同步。同时,还需要在策划阶段预设消费者敏感点,提前设计备用方案,避免仅以道歉收场消耗公信力。建立长效消费者信任补偿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已造成损失的消费者,可以给予限定版补偿内容,将危机转化为深度用户运营的契机。
除了流程上的不足,品牌与IP价值观冲突以及用户画像偏差也是游戏IP联名引起争议的“重灾区”。例如名创优品与《黑神话:悟空》的联名就引发了女性消费者的抵制,名创优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为女性,而《黑神话》IP则以男性玩家为核心受众,且因主创成员曾发表过针对女性玩家的隔离言论而遭受过舆论风波。因此,这次联名活动让部分女性用户认为品牌背离其价值观,进而对品牌及联名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客观来看,游戏IP联名的本质是“情感经济”与“内容经济”的结合,其成功依赖于精准的受众洞察、深度的内容共创与严谨的合规管理。因此,品牌需要摒弃“流量至上”的短期思维,从形式化的联名转向构建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联名生态,提升联名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