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这座被誉为“世界超市”的城市,以其庞大的小商品集散能力,再次站在了国际贸易的风口浪尖。近期,美国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让全球目光聚焦于这座外贸重镇。
4月9日,小商品城发布官方公告,宣布其控股股东计划斥资5亿至10亿元增持公司股份。面对外界的关切,小商品城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美国的关税政策对义乌市场的整体业务并无实质性影响,对出口的冲击也有限。同时,他们正在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力求将关税带来的有限影响降到最低。
义乌市场的底气,源自其强大的供应链和多元化的出口地。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座外贸重地依旧繁忙,经营户们如常开门迎客,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韧性和信心。他们坚信,凭借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全球化的市场布局,义乌能够应对任何挑战。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记者见到了从事毛绒玩具生意的王许雪。她的店铺虽然只有六七平方米,但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样品。王许雪表示,她的公司去年销售额近亿元,其中八成来自外销,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对于美国的关税政策,她显得非常淡定,认为物美价廉是义乌市场的最大优势,美国采购商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
同样在商贸城一区经商的蒋江平,主要经营圣诞用品。虽然距离圣诞节还很遥远,但他的生意已经逐渐进入旺季。他的客户遍布全球,其中美国客户去年的销售额占整体收入的约2%。蒋江平表示,美国客户对特朗普调整后的关税政策也感到无奈,因为最终买单的是美国老百姓。他举例说,他们最便宜的一顶圣诞帽卖给美国客户只要4毛5分钱,但如果让美国人来做,连人工成本都覆盖不了。
在义乌市场,“前店后厂”的模式非常普遍。这里汇聚了超过20万名的从业人员,经营着7.5万家商铺,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15万户。义乌市场带动了全国20多个产业集群和210万家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吸引了超过2万名常驻外商和近9000家外资主体。
王许雪和蒋江平均认为,全球经济的分工协作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市场在小商品领域拥有最强的竞争力,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不可能让小商品的制造业回归美国。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记者走进了汪楠的五金商行。几个外国采购商正在店里洽谈生意。汪楠表示,她经营的五金小商品在美国市场销售占据前列。虽然之前也担心生意受到关税政策的影响,但现在看来这种担忧已经减少了很多。
汪楠的商行专注于各类手动工具和电动工具,品类上千种。她与江苏丹阳等产业基地的多家生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代理商形式布局全球市场。她认为,义乌市场的竞争优势在于产品性价比高、质量稳定。
同样在义乌市场经营电蚊拍的陈华英也表示,他们公司的最大竞争力在于产品性价比高、良率高。她表示,虽然小作坊也能生产电蚊拍,但产品的稳定性和良率无法与大公司相比。他们公司设有研发中心,拥有30余项专利,并与上海高等院校签订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开发协议。
义乌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义乌市场出口美国市场的金额为835.7亿元,位居首位。尽管美国滥施关税政策,但义乌的外贸出口增速不减反增。数据显示,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2017年~2020年)内,美国在义乌出口的主要目的国家中排名逐年上升,出口增速也分别达到11.98%、25.14%、33.04%、64.8%。
义乌小商品在美国市场逆势增长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一系列经济政策刺激了市场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义乌依托完善的小商品产业集群和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商,开拓了直接面向美国消费者的销售渠道。
义乌市场的商品品类丰富且具有刚需属性,涵盖日用消费品全链条。公开数据显示,义乌市场商品品类超210万个SKU,供应充足、质量稳定、性价比高,在全球市场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林小明是义乌市场的一位资深商户,他经营的各类锁具年销售额达数亿元。他表示,义乌商人是百变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通过跨境电商、参展、随团考察等方式开拓市场,即使面对美国的关税政策,也能通过其他方式开发其他国家的客户来弥补损失。
义乌市场的贸易伙伴日趋多元,出口目的地分布广泛。数据显示,2024年义乌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4133.40亿元,同比增长18.2%,占同期义乌市进出口总值的61.8%,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核心动力。商户们认为,即使美国针对相关商品加征关税,对义乌小商品出口产生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然而,商户们也表示需要警惕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潜在风险和影响。他们普遍表示可通过商品涨价、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来降低影响。同时,国际贸易专家也表示,关税政策可能通过成本传导机制影响美国消费者购买力,进而改变其消费结构和偏好。这要求出口企业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