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海尔集团的CEO周云杰因一系列生动的表情包在网络上迅速走红。面对网友的热情呼吁,他迅速开设了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并在短时间内吸引了数百万粉丝的关注。周云杰的此举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以个人IP的形式活跃在社交平台上,通过人格化的表达方式,重构品牌价值传递路径,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在这个符号消费的时代,企业家们与用户共同创作着商业剧本,"霸总"人设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对于以年轻人为主导的消费市场来说,传统的权威形象已经难以引起共鸣,用户更渴望通过情感共鸣和参与感来重新定义品牌。因此,企业家们通过社交媒体展示个人形象,实际上是在提供一种可交互的人格化商品,以此换取年轻消费者的文化认同。
例如,小米集团的雷军就因其“Are you OK?”的梗而广为人知,这一鬼畜视频不仅迅速出圈,还成功渗透进了年轻用户的心智,推动了小米产品和生态的持续走高。据数据显示,小米旗下的米家app在智能家居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活跃用户中,年轻用户的比例高达58%,这一年轻化优势为其带来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当前,企业家的人设策略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雷军式的专业主义+反差萌、董明珠式的铁腕治理+共情表达、以及马斯克式的颠覆者人设+娱乐精神,都成为了备受关注的典型。这些复合型的人设策略不仅保留了企业家的权威,还通过人格化的表达消除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感,持续吸引着公众的眼球。
然而,随着流量的聚集和用户的猎奇心理逐渐消退,企业家的人设红利也面临着反噬的风险。一些企业家虽然在打造个人IP时积累了大量的流量,但却无法将这些流量高效转化为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深度认可。公众的讨论往往停留在个人层面,缺乏将关注迁移到产品的有效机制,导致企业家个人热度与品牌热度之间存在较大鸿沟。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企业家IP需要向专业化、组织化和生态化的方向演进。专业化意味着企业家可以成为垂直领域的知识领袖,通过输出专业知识来增强个人品牌的商业价值。例如,搜狐的张朝阳通过《张朝阳的物理课》这一硬核科普IP,成功重塑了企业家形象,并将知识传播深度嵌入了搜狐的生态体系。
组织化则要求企业打造高管团队IP矩阵,通过分散注意力风险来放大品牌势能。海尔集团在周云杰走红后,直接打造了海尔系高管“男团”IP矩阵,依据高管职能差异设计差异化内容,强化了矩阵的协同效应。
生态化则是将用户纳入企业家IP的内容生产与价值分配体系中,通过用户共创来反哺产品生态和企业生态。小米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期依靠“米粉”共创产品功能,现在仍有大批用户持续在企业家账号下为小米产品品类扩张献策,将雷军账号评论区视作“赛博许愿池”,推动了企业将用户创意转化为商业迭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