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友流量反噬,网红餐饮如何走出“狂怒”困境?

   发布时间:2025-04-11 17:53 作者:顾青青

近日,一场由美国网红“甲亢哥”引领的直播活动在长沙引发关注,却意外让当地知名餐饮品牌文和友陷入舆论风波。直播中,文和友联合创始人翁东华为争夺座位,对另一位网红“卤鹅哥”发出强硬言语,要求对方让座,此番举动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广泛批评。

翁东华在直播中的不当言行,不仅被指“不尊重人”,还被认为损害了长沙的城市形象。随后,文和友的大众点评页面涌现大量负面评价,品牌客服更是接到多个恶意攻击电话。面对这一危机,文和友官方仅以“不予回应”的态度应对,未能有效平息舆论风波。

事实上,文和友自成立以来,便与“网红”、“流量”等词汇紧密相连。2013年,文和友还只是一家不起眼的街边餐馆,但凭借一档热门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曝光,迅速走红。节目中,文和友创始人之一文宾展示的长沙小龙虾,让文和友首次尝到了流量的甜头。此后,文和友通过“场景+情怀”的商业模式,成功打造了“长沙超级文和友”,成为网红打卡地。

然而,随着文和友的快速扩张,其面临的挑战也日益显现。2020年起,文和友相继在广州、深圳等地开设分店,试图将长沙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然而,这些分店并未能延续长沙文和友的辉煌,反而逐渐陷入困境。广州文和友在试营业期间虽一度火爆,但最终还是因租约到期而关闭;深圳文和友虽然开业初期同样人气爆棚,但如今内部大量店铺已空置。

文和友在外地的失败,暴露了其过度依赖网红流量的弊端。文和友的崛起,本质上是踩中了“情怀经济”与“网红城市”的双重风口,通过沉浸式场景还原老长沙的市井生活,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然而,这种场景可以复制,文化却难以移植。广州、深圳等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和友的“人造城中村”在这些城市显得格格不入。

文和友在转型过程中也未能跳出“网红消费”的框架,缺乏文化深度和用户黏性。当消费者摘下滤镜,发现所谓“市井体验”不过是高价小吃和拍照背景时,流量红利便迅速消退。此次翁东华在直播中的失态,更是反映了文和友对网红流量的深深执念。

相比之下,一些湘菜品牌却在餐饮市场上展现出了更强的生命力。兰湘子通过标准化的流程拆解,提高了上菜效率,吸引了大量上班族消费者;费大厨则将“辣椒炒肉”这一单品做到了极致,成功打造了消费者认知;农耕记则从店内装潢到菜品设计,都在打造“土菜”形象,强调乡土属性和现炒特色。这些品牌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立足,关键在于它们注重产品力和运营效率,而非昙花一现的流量噱头。

文和友的困境,是无数追逐流量泡沫的网红品牌的共同命运。当网红的标签脱落,最终拼的还是菜品、服务和性价比。对于文和友而言,或许需要的不是一时的流量曝光,而是回归餐饮本质,专注于提升产品力和运营效率,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久青睐。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