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业界传出重磅消息,蚂蚁集团内部高层人事变动再次引发关注。据悉,蚂蚁集团副总裁徐鹏(花名:无改),这位曾被誉为蚂蚁AI领域领军人物的百灵大模型前负责人,已悄然离职。
徐鹏的职业生涯可谓星光熠熠,他曾在谷歌任职长达十一年,期间主导了谷歌翻译的工程架构设计与实现,深度参与了机器翻译算法的研发,并推动了深度学习模型在谷歌的首次实时应用,显著提升了基于关键词的广告质量。这样丰富的技术背景,让他在加入蚂蚁集团后迅速崭露头角。
2024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火爆,徐鹏接手了蚂蚁AI的核心战队NextEvo,这支团队负责蚂蚁AI从底层技术到百灵大模型的全栈自研工作。徐鹏以“百灵一号位”的身份亮相,成为蚂蚁AI领域的门面担当。然而,近日他的离职却让人不禁猜测,这是否预示着蚂蚁在大模型方向上遇到了挑战。
事实上,徐鹏的离职并非孤立事件。去年12月,蚂蚁集团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CTO体系尤其是大模型方向迎来了人事洗牌。徐鹏被调离原岗位后,就已有风声传出。而另一位关键人物,曾负责蚂蚁金融大模型的副总裁王晓航(花名:达杭),也在今年2月离职。
这一系列人事变动,无疑给蚂蚁在大模型上的推进蒙上了一层阴影。高层接连调整,一号位相继离场,让人不禁猜测蚂蚁在大模型方向上是否遭遇了瓶颈。市场传言,蚂蚁部分AI业务被要求从通义千问切换回自研的百灵大模型,这看似是技术路线的调整,实则可能是为了提升百灵大模型的业绩和KPI。
然而,蚂蚁并未因此停下创新的脚步。据了解,蚂蚁集团在今年2月成立了AGI事业部,由CTO梁纥牵头,专注于底层模型领域的研究。上月,蚂蚁集团发布了最新研究论文,推出了两款不同规模的MoE大语言模型——百灵轻量版与百灵增强版。这两款模型在国产GPU的低性能设备上也能完成高效训练,性能与使用英伟达芯片的同规模模型相当。
除了在大模型领域持续深耕,蚂蚁集团还在探索新的方向。近期,蚂蚁集团加码具身智能、AI眼镜等前沿领域,试图在大模型之外寻找更多破局点。在当前这个节点上,蚂蚁需要向市场展示更多筹码,讲述比“百灵”更具想象力的AI新故事。
蚂蚁集团的这一系列动作,无疑展现了其在AI领域的雄心壮志。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蚂蚁仍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期在AI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领域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蚂蚁集团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同时,我们也期待蚂蚁集团能够继续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为AI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