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领域,商业化进程如同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众多厂商仍在起跑线上焦急等待。然而,御风未来却以一种不同寻常的姿态,在这条赛道上稳步前行。
对于大多数eVTOL厂商而言,商业化似乎总是遥不可及。一方面,新型eVTOL尚未获得适航三证及交付;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监管手段、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构成了重重阻碍。然而,御风未来却凭借其在工业级无人机领域的成功,为载人eVTOL的商业化探索出一条独特路径。
御风未来的创始人兼CEO谢陵深知,在漫长的适航审查过程中,闭门造车绝非明智之举。因此,他选择让御风未来的载人eVTOL先行申请货运适航证,以便更早地接触用户和市场。这一决策不仅展现了御风未来对商业化的深刻理解,也为其在载人eVTOL领域的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谢陵的创业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2016年,他与御风未来的另一位创始人刘十一一起从民航客机C919项目组离职,怀揣着对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的热爱与憧憬,在上海浦东张江的一间20平米办公室里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那时,他们仅凭对技术方向的判断和对飞行器的热爱,便勇敢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御风未来在工业无人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其旗下的福昆航空已研发出多款中小型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公安、应急、消防、能源设施巡检等多个领域。这些成功不仅为御风未来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也为其载人eVTOL的研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载人eVTOL领域,御风未来选择了复合翼技术路线。谢陵认为,复合翼在航程、航时性能方面优于倾旋转翼,且结构相对简单,安全性更高。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御风未来对技术趋势的准确把握,也为其在载人eVTOL领域的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然而,商业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谢陵坦言,尽管御风未来在工业无人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载人eVTOL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地面停机坪、起降点、充电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空域管理、运营管理等监管体系的建立,都需要时间和努力。
为了加速商业化进程,御风未来选择先以载物版、货运型的M1递交适航申请。谢陵认为,先有一款能快速商业化的飞机投入到市场中,可以迅速验证技术、探索商业场景、培养运营人才、建立运营规则。这一务实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御风未来在载人eVTOL领域的布局,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面对同行的先发优势,谢陵并不感到焦虑。他认为,低空出行市场巨大,可以容得下多家厂商。最终比拼的依然是产品、服务和全方位的能力。卖出飞机只是商业化的第一步,后续能否为客户带来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才是关键。
御风未来还是业内罕见的以100%国产化为宣传点的载人eVTOL厂商。谢陵认为,现在正是有条件在eVTOL上做全国产化的时机。他相信,在中国现有的工业基础、产业基础上,一定能够做成全国产化、高安全性的飞行器。这一信念不仅体现了御风未来对国产化的坚定信心,也为其在载人eVTOL领域的竞争增添了更多底气。
在谢陵的带领下,御风未来正以稳健的步伐在载人eVTOL领域前行。尽管商业化道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但御风未来凭借其在工业无人机领域的成功经验、对技术趋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国产化的坚定信心,正逐步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