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大模型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OpenAI宣布获得66亿美元融资,估值突破1500亿美元,然而其预计今年亏损将达到50亿美元。这一轮融资虽然规模庞大,但对于OpenAI来说,仅够支撑一年的运营。据美国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预计将于2029年实现盈利,届时营收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但在此之前,亏损状况仍将持续,2026年预计亏损140亿美元。
AI大模型行业的竞争如火如荼,继2023年的“百模大战”后,2024年行业开始意识到“应用落地”的重要性。然而,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的道路充满挑战,能够在这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企业注定只是少数。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采访时警告,生成式AI的技术泡沫不可避免,但这也预示着行业正在走向正轨。他预测,在AI泡沫挤压阶段,那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伪创新将会被淘汰,最终只有1%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
事实上,关于AI是否泡沫的讨论早在2017年深度学习风靡时就开始出现。如今,大模型时代的泡沫讨论更加热烈,甚至有人预言生成式AI的泡沫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浪潮都要大。在ChatGPT横空出世后,AI行业掀起大模型热潮,仅中国市场就有上百个新玩家推出基础大模型,但其中真正具备实力的玩家屈指可数。
尽管许多基础大模型号称超越了GPT4.0,但在技术行家眼中很快便露出了破绽。更严重的是,大多数基础大模型都没有真实用量,当时国内200多个大模型的调用量加起来还不如一个文心大模型。重复研发大模型对创业者是徒劳的,对社会则是巨大的研发、人才、算力资源浪费。2024年,市场终于恢复冷静,李彦宏关于“不卷模型卷应用”的呼吁被许多AI公司听进去,做基础大模型的锐减,做上层AI应用的增多。
然而,2024年许多AI团队在做AI应用时也走错了方向,存在李彦宏所说的“伪需求”问题。不仅AI创业公司,很多AI巨头和科技大厂也在试错走弯路。例如,AI硬件成为AI大模型落地的一种形态,但在下半年,AI硬件急转直下,原因是体验糟糕。同样,许多AI软件也被质疑“卖家秀”过于严重,用户被虚假宣传吸引购买会员后才发现体验与宣传严重不符。
到了2024年下半年,关于AI大模型泡沫的“预警”在增加,大模型行业在降温。苹果研究员最近发布了一篇论文,质疑大语言模型的数学推理能力,甚至认为大语言模型不具备真正的推理能力。与此同时,AI大模型的投融资不再疯狂,一些AI初创公司陷入经营困难,AI尖端人才与技术正在向巨头集中。
从历史上看,所有重大技术浪潮的发展进程中,泡沫都是不可避免的。李彦宏在与《哈佛商业评论》的对谈中回顾了历史上的技术浪潮中的“泡沫现象”,并指出生成式AI的时代也会经历这一过程。根据知名咨询机构高德纳(Gartne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模型,一门技术的发展要经历启动期、泡沫期、低谷期、爬升期、高原期。如今的AI技术恐怕正在“泡沫化的底谷期”前夜。
在新的阶段,越来越多AI玩家将被挤下牌桌,没有核心技术实力的将很快出局,有技术实力的玩家也不能高枕无忧。因为技术产品化、产品商业化和商业正循环才是走得远的关键。向来善于且重视技术应用落地的中国创业者更关注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PMF),他们正在研究如何运用大模型能力来推动商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