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特产店遍地开花,消费者真的买到了“俄罗斯味”吗?

   发布时间:2025-01-14 00:30 作者:任飞扬

近年来,一股名为“俄罗斯风情”的商业浪潮席卷全国,从网络直播到线下门店,俄罗斯元素成为了吸金的新宠。这一现象不仅吸引了众多主播加入,也让俄罗斯特产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国内与俄罗斯商品相关的企业数量已达到3523家,其中2024年的注册量更是超越了前一年的全年总量,达到841家。以广东地区为例,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均有俄罗斯商品门店分布,这些店铺大多打着“战斗民族”、“硬核俄货”等旗号,试图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然而,随着这股热潮的兴起,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不少消费者发现,走进俄罗斯特产店后,虽然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但仔细查看产地却发现,很多商品并非来自俄罗斯,而是中国或其他国家的代工厂。例如,一款名为“顿河”的酸黄瓜,其原产地竟是越南,而另一款维生素C硬糖,则是由香港和福建的两家公司合作生产。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有门店员工透露,由于法规限制,部分俄罗斯熟食无法直接进口到中国,因此商家只能购买俄罗斯企业的配方和原材料,在中国进行加工后再销售。部分俄罗斯商品的最小库存单位不足以支撑大型门店的运营,因此商家会用其他产地的商品来充实货架。肉类进出口限制也使得一些“俄式风味”产品应运而生,这些产品虽然采用俄罗斯工艺,但实则是在国内生产。

对于这种现象,律师表示,如果商家仅在装修、商品包装上使用俄罗斯元素,并标注“俄罗斯风味”等模糊词汇,将很难被直接定性为“虚假宣传”。只有当商家明确标注商品为俄罗斯进口或源头直供,而实际上并非俄罗斯生产时,才涉嫌虚假宣传。

尽管如此,俄罗斯特产店的盈利能力依然可观。有品牌负责人透露,其毛利率为60%,综合毛利率为50%,这意味着定价10元的商品成本往往不足5元。这一巨额投产比不仅吸引了大量商家涌入这一领域,还导致了进口口岸货物争抢的情况。

然而,随着店铺数量的激增,消费者的好奇心逐渐下降,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一些加盟负责人表示,目前跟风开店的人太多,导致整条赛道的风口被大大压缩。未来,俄罗斯特产店或将面临大规模的闭店潮。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商家们开始纷纷采取措施。他们给商品贴上标签,标明原产地,试图重获消费者的信任。同时,一些商家还准备重新规划店内布局,通过分区、增加提示牌等方式,破除消费者心中“俄罗斯特产店没有俄罗斯特产”的固有印象。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