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酒店巨头全球飘红,为何大中华区成业绩“软肋”?

   发布时间:2025-02-21 00:50 作者:柳晴雪

近期,全球酒店业巨头洲际酒店集团发布了其2024年度业绩报告,揭示了该集团在过去一年中的财务表现及市场动态。报告显示,洲际酒店集团全年收入为23.12亿美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7%,经营利润则达到了1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然而,在大中华区,每间可售客房收入(RevPAR)却出现了4.8%的下滑,这一数据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洲际酒店集团并非唯一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的国际酒店品牌。万豪国际集团和希尔顿酒店集团同样遭遇了RevPAR的同比下降,尽管这两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表现依然强劲。万豪国际集团总收入约251亿美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23%;希尔顿总收入也实现了9.17%的增长,归母净利润增幅高达34.53%。然而,在中国市场,这些国际酒店巨头的经营指标增长却明显失速。

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大中华区酒店市场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尽管国际酒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实现了客房价格和入住率的增长,但在中国市场,这些关键指标的增长却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特别是平均每日房价(ADR)这一指标,在中国市场的增速明显放缓,与北美、欧洲等地区形成了鲜明对比。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市场整体疲软以及本土酒店品牌的崛起是国际酒店集团面临挑战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酒店市场门店数量已超过30.5万家,客房数量达到1573万间。2024年上半年,新增酒店门店量接近2.3万家,客房量约100万间。这意味着国内酒店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本土品牌凭借对下沉市场的渗透能力、灵活的加盟政策以及数字化运营优势,逐渐扩大了市场份额。

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也对国际酒店品牌造成了冲击。过去十年间,国际酒店集团主要依赖高端商务客群,但近年来国际旅行和商务活动恢复缓慢,导致这部分客源的流失。同时,本土酒店品牌在服务细节和用户体验上的不断优化,也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例如,华住、亚朵等品牌推出的特色服务,赢得了较高的用户黏性。

面对这些挑战,国际酒店集团并未选择退缩,而是加速布局调整,继续看好中国市场。万豪国际集团表示,2024年在大中华区签署了161个项目,涉及近3.1万间客房;希尔顿集团则在大中华区平均不到2.5天就有一家新酒店开业,目前运营中的酒店数量已突破800家。这些国际酒店集团不仅在中国市场推出更多元化的产品线,还在本土化方面做出了更多尝试。

然而,本土化并非易事。国际酒店品牌在文化理解与执行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一些国际品牌虽然推出了主打中式文化体验的酒店品牌,但在实际运营中仍显得生硬和不够贴切。因此,如何在保持国际品牌特色的同时,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文化,成为国际酒店集团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际酒店集团与本土酒店品牌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双方也在寻求合作与共赢。近年来,双方在资本、品牌与技术层面的合作日益频繁,这种竞合关系或将成为未来酒店行业生态的重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酒店集团需要尽快弥补短板,提升精细化运营能力和成本控制效率,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