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浩瀚星空中,2024年有两颗新星尤为耀眼,它们以不同的轨迹,照亮了行业的未来之路。
首先,小米汽车以其惊人的速度闯入人们的视野。初涉造车领域仅一年,小米便成功交付了136,854辆SU7,且订单量持续攀升,累积待交付订单超过十万,一车难求的景象,在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史上都堪称奇迹。这股热潮不仅推动了小米汽车的销量,也让其市值实现了飞跃,从年初的4000亿左右飙升至1.4万亿,涨幅超过两倍。然而,尽管收入达到了328亿元,毛利率高达18.5%,由于前期投入巨大,小米汽车在2024年仍面临62亿元的亏损,平均每辆车亏损约4.53万元,但每台车的平均收入也达到了23.97万元。不过,随着3月份交付量突破2.9万辆,业界普遍预计小米汽车在2025年有望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另一匹黑马——华为智能汽车业务,正以独特的模式引领着行业的新风尚。华为并未亲自下场造车,而是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了问界、智界、尊界、享界等一系列车型,统称为鸿蒙智行。2024年,鸿蒙智行销量高达444,956辆,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中名列前茅。作为鸿蒙智行的主导者,华为虽未推出自有品牌汽车,却通过提供解决方案、收取销售服务费及其他软硬件费用,实现了可观的收益。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在2024年营收达到263.53亿元,同比增长474.4%,并首次实现年底盈利。这一转变标志着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从投入期迈入了回报期。
然而,与小米汽车相比,华为的收入结构显得更为复杂。由于不直接参与造车,华为的汽车销售收入并非全部归其所有。鸿蒙智行的每辆车平均收入约为5.92万元,总收入较小米的328亿元少了约64亿元。这意味着,尽管鸿蒙智行的销量可观,但华为从每辆车中获得的直接收益相对较低。
尽管如此,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成功转型仍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证明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实力,也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华为与小米这两颗新星,无疑将继续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绽放光芒。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盈利,无疑为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它表明,即使不直接参与造车,通过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模式的成功,或将引发更多企业的效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