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市南部,隐藏着一个北纬38°的小城——同心县,这里不仅是马龙魂牵梦绕的故乡,也是他人生转折的起点。
幼时的马龙,生活在同心县的大山深处,记忆中的家乡是满目戈壁与荒滩,居民们居住在简陋的土箍窑中,饮用水则是从咸水窖中汲取。极端年份,降水量甚至不足30毫米,生活用水几乎全靠附近水库的调拨。每当全家外出采买,都要翻过重重山岭,才能搭乘进城的农用车。那段艰辛的经历,让马龙心中种下了离开大山、追求更好生活的种子。
1994年,同心县被纳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与同样以“苦瘠”闻名的西海固地区一同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征程。这片位于黄土高原与山地过渡地带的贫瘠土地,在政策的引导与资源的支持下,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居民们通过改良土地、开挖水渠、种植经济作物、自主创业等方式,不断改善生活条件,实现了从温饱到富裕的跨越。
如今,马龙已经走出大山,在海原县经营着两个多多买菜网格站,每天为周边居民配送生活物资。他回忆起小时候,冬天只能吃咸菜和面点,而现在,通过网络购物,新鲜的蔬菜和外地水果都能轻松送到家门口,价格还实惠。马龙的创业之路,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带动了周边约60人的就业。
马龙的故事,只是西海固地区蜕变的缩影。曾经的大山少年,如今已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迈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同心县和海原县,还有许多像马龙一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连廷举,一个从小生活在海原县小山村的少年,因小儿麻痹症而行动不便。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宁夏二级示范学校之一的固原二中。然而,由于家距离学校太远,他最终失学了。那段灰暗的日子,成为了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苦难。
然而,希望的种子已经在西海固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在闽宁协作的推动下,西海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绿树成荫,湖泊湿地涌现,风沙天气减少。连廷举的家也经历了多次“翻新”,从土坯房到砖混房,从咸水窖到自来水,从闭塞的山村到网络、快递全覆盖的现代化村庄。
马龙的网格站也见证了西海固地区居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从多多买菜进入宁夏开始,马龙就筹划着开设站点。他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丰富的快递行业经验,成功在海原县开设了网格站,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配送服务。随着区域内提货团点的不断增加,马龙的网格站也逐渐扩张,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站在海原市中心,马龙感慨万千。曾经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如今已经焕然一新,高楼林立,道路宽敞。他在银川市置房安家,但并没有停下脚步,仍然在寻找新的创业机会。同样,连廷举也没有“困”在几十平的小卖店里,而是到县城做起了谷子生意,不断追求着新的可能。
如今,西海固地区已经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基础设施、数字物流等现代化元素的加持下,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新商业和新技术的枝杈从城市延伸到了大山深处,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他们勇敢地走出自己的新路,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