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形机器人产业遭遇了两大挑战。首先,知名投资人朱啸虎发表“泡沫论”,宣布退出具身智能产业,引发市场震动。紧接着,一场在北京亦庄举行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又显现出行业发展的坎坷。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经纬合伙人张颖对人形机器人产业仍持乐观态度。他认为,这是一个大赛道,百花齐放是正常现象,过程中出现泡沫也在所难免。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这样的阶段。
自年初以来,机器人概念基金异军突起,成为市场的热门话题。目前,已有三只相关基金的规模突破百亿大关。华夏中证机器人基金的规模从年初的41亿增长到117亿,鹏华碳中和与永赢先进制造智选这两只主动权益基金也在一季度突破百亿。
然而,永赢基金在一季报中提醒投资者,不要因为市场热度高就盲目跟风,也不应将全部资金押注在单一产品上。实际上,A股市场的机器人概念股多集中在零部件领域,机器人本体大多仍处于融资阶段。零部件端的炒作狂热,导致部分ST概念股的涨幅已脱离基本面。
基金经理李浩玄在3月初市场大涨时就曾表示,对硬件端的竞争格局感到担忧。他指出,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不超过5家,短期内存在炒作泡沫。自3月21日起,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普遍下跌,至今机器人指数已跌去近20%。
在与蓝鲸新闻的交流中,李浩玄和银河基金的高鹏对人形机器人产业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表示,上游零部件的竞争格局不容乐观,A股市场上虽然概念股众多,但真正有壁垒的公司不超过十家。上游的竞争激烈程度超乎想象,价格战持续,技术壁垒并不高,未来可能是巨头之间的游戏。
高鹏认为,今年可以说是机器人板块的元年。从海外来看,美国一家知名科技企业已对2025至2026年的机器人出货量做出了乐观预期。从国内来看,多个品牌的机器人也展现出了不俗的特性,国内外形成了共振之势。尽管目前产业仍处于预期阶段,订单没有太多保障,但政策面和产业面都在积极支持和推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针对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难点,李浩玄指出,突破点在于“人脑”而非“人形”。硬件端是中国擅长的领域,甚至已经出现了价格战,但目前迫切要解决的是算法问题。机器人要智能,就需要“理解指令,看懂世界,规划路径”,这其中的难点在于理解常识和建立世界模型。
高鹏也表示,目前机器人产业正处于“去伪存真”的关键节点。随着海外企业生产的首批机器人产品定点采购的落地,市场将逐步看到真实订单的流向与分布。尽管初期可能以海外供应链为主导,但随着需求逐步放量,国内相关企业也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对于产业链中长期的竞争格局,李浩玄认为,价格战持续叠加硬件端技术壁垒不高,人形机器人上游最终可能是巨头之间的较量。主机厂要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至少需要具备硬件能力、软件能力和营销能力。特斯拉的Optimus在这三点上都表现得相对完美。
高鹏则表示,根据调研分析,目前国内机器人智能化的核心问题仍在于大模型的落地和应用。现阶段,国内的大模型技术仍处于初步阶段,因此软件端的进展需要关注国内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以及海外头部企业在软件应用上的进展。
在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方面,A股市场存在投资机会。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丝杠、微电机、传感器和控制器等。这些零部件在机器人的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企业的表现也值得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