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佳遭前实控人举报背后:追债32亿,朱新明陷“经营失策”与“侵占”疑云

   发布时间:2025-04-23 10:01 作者:顾青青

近期,国内家电行业迎来了新的增长机遇,得益于相关部门推出的一系列增量政策,家电企业纷纷蓄势待发。其中,家电巨头深康佳A(000016.SZ),即康佳集团,更是凭借大股东变更的公告,股价连续涨停,成为市场焦点。

然而,就在康佳集团步入增长快车道之际,一场风波悄然掀起。江西康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新材)的前实际控制人朱新明,实名举报康佳集团内部管理人员涉嫌职权侵占。这一举动,无疑给康佳集团的股价和声誉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事情逐渐明朗。首先,康佳集团与南方爱视公司之间并无关联关系,也不存在股权代持或虚增利润的情况。其次,所谓的职权侵占,实际上是朱新明与南方爱视原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个人债务纠纷。换句话说,朱新明的举报,实属诬告。

那么,朱新明为何要如此做呢?这背后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动机?回溯过去,早在康佳集团收购江西新材之前,朱新明就曾因涉嫌“掏空”公司而备受质疑。收购完成后,江西新材的业绩并未如预期般增长,反而出现了大幅亏损。这一切,似乎都与朱新明的经营决策有关。

2017年,江西新材的营收为4.95亿元,净利润为1.1亿元。康佳集团以15亿元的估值收购其51%的股份,市盈率约为14倍,可以说是一次诚意满满的交易。然而,收购后的江西新材并未能如康佳集团所愿,实现业绩的稳步增长。相反,其净利润连年下滑,甚至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连续出现巨额亏损。

面对这样的业绩,朱新明却将责任归咎于康佳集团接手后的经营不善。他声称,康佳集团接手后,江西新材原来微晶玻璃的产品质量大幅下降,优等比例从95%降到了10%。然而,康佳集团方面却表示,光伏玻璃生产工艺与微晶石生产工艺有相似之处,通过技改可以快速实现光伏玻璃生产。而朱新明主导的光伏玻璃产线技改项目,最终却因能源成本过高和市场价格走低而严重亏损,不得不停产。

朱新明主导新建的其他生产线也因设计缺陷而不能正常生产,导致公司产生大量闲置资产折旧费和利息支出。这一切,都使得江西新材的业绩雪上加霜。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康佳集团对江西新材的审计中,发现了朱新明等人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利用担任公司高管的职务便利,在设备采购等环节非法侵占公司资产超过2亿元。

面对这一发现,康佳集团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并表示将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同时,康佳集团还依法向朱新明等人提起仲裁,要求其支付因经营失策导致的业绩补偿金9.38亿元,以及估值调整金额和回购义务等共计32.7亿元的赔偿责任。

而朱新明目前则面临着多家公司的股权冻结信息,以及被执行限消令的困境。对于他的不实举报内容,康佳集团表示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这场风波中,朱新明身上的疑点也越来越多。首先,他在康佳集团收购江西新材前夕,向江西美吉实业有限公司转移资金1.45亿元的行为备受质疑。这笔转账仅有朱新明的签字付款申请单及付款凭证,并无实际交易。而江西美吉的实际控制人最终也被证实为朱新明本人。这一行为不禁让人怀疑,他是否早有预谋掏空公司。

其次,朱新明转移资金的行为还涉嫌侵吞国有资产权益。因为早在康佳集团入股之前,江西新材就已经获得了中央企业贫困地区(江西)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的投资,而该基金的最终控股方是江西国资委。

最后,朱新明作为负债人,却举报债主康佳集团,这一行为也让人难以理解。面对高达数十亿元的债务,朱新明的举报是否是为了转移公众视线,逃避债务责任呢?

在这场风波中,康佳集团无疑成为了受害者。然而,它也借此机会向公众展示了其坚决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商业信誉的决心。对于类似的恶意举报和诬告行为,企业应该如何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品牌和声誉呢?这或许是每个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一条不实信息,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轩然大波。因此,在面对类似事件时,公众需要保持理性思维,等待真相的揭露。而对于企业来说,更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对于朱新明等人的行为,法律也将给予应有的惩罚。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诚信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这场风波逐渐平息之后,康佳集团将如何继续前行?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风波对于康佳集团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它将促使康佳集团更加注重内部管理、风险防范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