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产业的变迁,实则是技术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的产物。在这一进程中,广告业的演变尤为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双重效应,而非单一网购平台的模式革新或商品迭代。
回溯往昔,淘宝商家曾依赖简单的广告位购买来推销商品,彼时竞价排名尚廉,效果显著。随后,淘宝推出的直通车和淘宝客推广,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电商广告工具的初步成熟。阿里妈妈,作为背后的推手,一度为阿里集团贡献超过六成营收。
电商平台盈利的核心并非电商本身,而是广告。在传统货架电商时代,淘宝天猫等平台依赖竞价排名广告和站外流量实现了丰厚收益。商家们追求的是让商品被更多人看到,拥有更精确的关键词和更高的转化率。那时的广告模式,几乎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
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流量红利逐渐消退,平台需要针对不同卖家和商品做出差异化的营销和推广策略。阿里妈妈的商家策略也随之细化,构建了包括直通车、淘客推广、钻石展位、TANX、达摩盘等在内的多元化产品矩阵。
技术驱动和精准营销的趋势,促使广告平台向“数字化营销平台”转型。阿里妈妈在竞价排名之外,完成了基于算法技术的工具创新。随着移动端应用和社交内容平台的崛起,阿里妈妈推进内容导购,与各大超级APP接口打通,将淘宝天猫从单一的导购平台转变为注重内容消费和品牌建设的新模式。
然而,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和直播电商的兴起,不断压缩淘系电商的市场份额。面对这一挑战,阿里妈妈宣布品牌升级,提出“数智化商业战略”,利用技术手段关注商家的整个经营链路。但与此同时,许多品牌和商家下调营销预算,转向短视频直播平台,带来可观的ROI。
“算法+AI”成为阿里妈妈更新的主旋律,从自研MLR算法到推出万相台无界版、百灵等,旨在降低流量门槛,实现全域全站的覆盖投放。类似地,巨量引擎也倡导通过多渠道实现全域流量的获取和转化,提供了一系列工具。
然而,商家的困惑并未减少。阿里妈妈的产品矩阵迅速扩容,营销变得更复杂。淘宝页面的板块增多意味着曝光入口的碎片化,商家需要在众多入口中选择,决策难度上升。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商家来说,试错成本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今年的双11购物节显得格外漫长。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天猫、京东等投入巨资降低运营成本。阿里妈妈也通过亿级价格补贴的“天降福利”活动和淘宝联盟的激进投入,试图拉新获客,提升平台交易单量。
为了进一步优化商家的经营环境,淘宝对其商品搜索和排名机制进行了调整,弱化绝对低价战略,采用按GMV分配搜索权重的方式。这意味着销量高、受消费者喜爱的商品将更有可能在搜索结果中占据显眼位置。
在当前环境下,阿里妈妈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精准定位人群、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和选择合适的关键词。为了抵御淘系电商流量的下滑,更直接的补贴式战术方法也被频繁推出。营销平台期望采用最具说服力的方式,让商家相信仍有稳定、可预测的商业机会。
随着阿里妈妈不断为淘系电商加码加量,淘宝、天猫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这场变革中,淘系电商的短板和焦虑被放大,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