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股去港股,顺丰打得什么算盘?

   发布时间:2024-11-27 15:18 作者:沈瑾瑜

文|定焦One 苏琦

“物流一哥”顺丰控股(下称“顺丰”)终于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它也是首家“A+H”的上市快递公司。

11月27日,顺丰在港股上市,每股发行价34.30港元,截至发稿,股价小幅上涨达34.90港元,市值达1740亿港元。而截至11月26日收盘,顺丰A股报42.07元/股,市值2026.17亿元。

“上市的好处无非是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13年前,顺丰集团董事长王卫接受媒体采访时,言语中还很抵触上市。但过去的一系列事件证明,顺丰其实是一家非常擅长资本运作的公司。

2017年,顺丰在A股借壳上市,一度成为深交所市值第一的公司。7年间,顺丰累计融资逾680亿,并送三家子公司赴港上市,如今再次迎来港股IPO。

从发展现状来看,顺丰赴港上市的最主要目的还是融资:一方面,稳固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还需要花钱;另一方面,顺丰在A股的市值从2021年5000亿元的高峰到现在的腰斩,急需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不少投资者表示,二次上市对于顺丰来说,利好大于利空,除了融资之外,还有助于其开拓国际市场。只不过鉴于京东物流、极兔速递在港股的低迷表现,顺丰的未来表现还有待观察。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部分快递企业都选择在A股上市的时候,为什么顺丰会选择“A+H”双结构上市?同时今年以来,除了顺丰和美的,还有8家公司正在谋划“A+H”上市,数量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市场为何再掀“A+H”上市潮?

去港股,为了搞钱和全球化

早在去年8月,顺丰就冲击过港交所,但是没有成功。招股书失效四个月后,它再次瞄准港股,其目的很明确,一个是融资,另一个是开拓国际市场。

无论是其讲究时效的配送服务,还是其不断扩张的业务版图,都需要大量资金铺路。据Wind数据显示,2017年上市以来,顺丰已通过定增、可转债、短期借款等方式,累计募集680.66亿元。

和京东物流前期用亏损换速度一样,一套完整且高效的配送服务体系背后,需要搭建基建,采买设备、招募配送员等。其中,光是投资建设鄂州机场(2022年7月建成投运)就花去了26.1亿元。目前该机场已开通货运航线73条,包含不少国际货运航线。

除此之外,顺丰还通过并购公司来拓展业务版图。2018年3月,顺丰收购广东新邦物流71%的股份,布局零担快运市场;同年10月,收购“国际物流三大巨头之一”的DHL在香港和北京两家公司的全部股权;2021年9月,收购嘉里物流51.5%的股份,布局东南亚市场。

通过多番资本运作,顺丰稳坐国内“快递一哥”之位。顺丰在招股书里,称自己为亚洲最大、全球第四大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财务压力激增。2018年-2023年,顺丰的负债规模从347亿元攀升至1182亿元,资产负债率从48%上升到53%。而到今年年中,负债规模已达去年整年的水平,为1210亿元。

顺丰的负债情况表

顺丰此次港股上市拟募资约61.71亿港元,这笔钱将为它带来新的动力。

信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侯秀如从事境内外IPO业务,他对「定焦One」分析,顺丰在港股上市可以融资缓解经营现金流,另外也可以打通境外融资渠道。因为境内境外的利息利率和股票行情都不同,打通之后,可以灵活在两边市场发债发股。

顺丰港股上市的另一大目的是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根据招股书,顺丰此次上市募资的45%都将用于加强国际及跨境物流能力。

亿云财务官(CFO)创始人吴杰容认为,H股公司更便于接触国际资本及相关资源,从资本运作层面帮助顺丰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之下,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助于其国际业务落地,也更加方便海外的投资人、客户及供应商去了解顺丰。

顺丰布局海外市场开始于2021年,原因在于其起家业务“时效快递”的优势逐渐不再明显。按照2024年中报,尽管这一业务依旧贡献顺丰总营收的44.03%,为第一大业务板块,但是近几年京东和三通一达都在提速,同时价格更低,对顺丰造成挤压。

同时,“时效快递”属于“小而美”的业务,其他快递都与电商平台进行绑定,时效虽慢但胜在量大。根据国信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顺丰的市场份额一直低于三通一达,且从2023年Q1开始逐渐降低。

图源 / 国信证券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顺丰的境外市场表现也并不稳定,需要进一步开拓。据招股书披露,顺丰国际业务的收入于2022年达到一个顶峰,同比增长224.54%达589.28亿元,2023年又随即同比减少40.78%至348.99亿元。

顺丰的国际业务收入及占比

在海外市场,国际三大快递巨头仍然呈现垄断状态,国内玩家也在不断加入,对于顺丰而言,赴港上市只是为这场海外竞赛开了个头。

上市之后,顺丰还需要证明自己

放眼整个快递行业,“两通一达”(申通、圆通、韵达)和德邦,都选择在A股上市。此次顺丰选择“A+H”架构上市,有其底气,但也面临一定考验。

根据快递行业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来看,顺丰以2068.61亿元的营收及76.17亿元的归母净利润,领先其他在A股上市的快递企业,且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数据比这四家公司加起来都多。

顺丰前三季度营收利润数据

“A+H”结构更适合行业龙头公司,因为港股市场比较欢迎蓝筹股。侯秀如指出,有些体量较小的公司,即使去香港上市,也会因为市盈率太低、估值很低导致股票发行不出去,或者即使上市流动性也不好,还要支付上市成本,对企业来说不划算。

虽然从历史数据来看,绝大多数A股在发行H股时会采取定价折让策略,但侯秀如认为,顺丰在港股上市也会在意发行价格。“其A股市盈率现在约21倍,如果价格太低或者跟A股的市盈率差太多,公司肯定也不愿意发。”

不过,整体来看,物流板块在港股市场并不算活跃,极兔速递、京东物流等企业都处于破发状态,市场对顺丰的估值及股价表现不好预测。

吴杰容认为,龙头公司可能会有一些溢价,顺丰和上述两家公司各自的战略、基因和商业模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具体股价表现主要还是看顺丰自己的故事逻辑、业务表现是否符合市场预期。

根据招股书显示,顺丰的业务分为速运及大件业务、同城即时配送业务、供应链及国际业务三个部分。其中,时效快递还是主营业务,带动速运板块成为公司的支柱业务,这一业务从2021年到2023年都在稳定增长。

2021年-2024年6月,顺丰三大业务收入占比

而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空间,承载在国际业务和同城业务上。

其中,顺丰的国际业务收入主要依赖嘉里物流,2021年收购嘉里物流后,2022年嘉里物流贡献给集团27.8%的收入,带动集团国际业务收入达到顶峰,收入贡献比例首次突破30%。

但是由于疫情过后全球供应链逐步恢复正常化,国际空海运需求及运价回落,嘉里物流在2023年为集团贡献的收入下滑至17.8%。受到国际业务的拖累,顺丰在2023年首次出现了总营收下滑的情况。

顺丰对国际业务的思路是亏损换增长还是维稳保利润,目前还有待观察,而这也会影响市场对其的判断。

在资本市场眼中,顺丰在海外市场要面临和极兔、菜鸟的竞争。菜鸟有阿里国际电商业务,极兔与Temu和Shopee等跨境电商平台绑定,顺丰的困境在于缺乏稳定大客户,如果没有足够的跨境订单量,航运成本将进一步蚕食其利润。

另外,顺丰的同城即时配送可谓“起大早赶晚集”,连续三年贡献的收入占比不到3%。

近两年,即时零售这把火越烧越旺,参与玩家从拥有产品供给的电商(京东、淘宝),到拥有配送体系和本地生活服务获客体系的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再到拥有线上高频流量的直播平台(抖音),顺丰即时配送的角色是履约,获客和产品供给能力不及其他玩家。

值得注意的是,顺丰是一家擅长资本运作的公司,也是一家十分了解港股市场的公司。这有利于这个市场的投资人了解顺丰。

过去几年,顺丰已经送三家子公司拆分去港股上市——顺丰同城、顺丰房托和嘉里物流。另外一家公司丰巢也正在进行港股IPO,王卫持有丰巢36.54%的股份、48.45%的投票权,为其实际控制人。

之前京东、阿里等公司,也曾“痴迷”拆分子公司上市,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提升整体估值。“一个集团里如果有好几块业务打包上市,投资人和市场会不知道如何进行准确估值,如果每个都拆出来成为单一业务,市场估值会更高更准确,也方便这些业务独立融资发展。”侯秀如称。

不过,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这两年港股的低迷态势,加上拆出去公司的市值表现一般,甚至不少企业在港上市后频频破发,这种拆子公司上市的积极性逐渐冷却,顺丰也需要进一步证明自己。

2024,市场再迎“A+H”潮

今年以来,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的数量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9月17日,美的集团也在港交所上市,随着顺丰成功登陆港交所,目前2024年年内谋划“A+H”上市的A股公司还有8家。

今年为什么再掀“A+H”上市潮?

一方面是政策利好和港股市场流动性增强,助推了企业的交表热潮。今年4月曾有一波资金涌入港股,当时美股资金抱团“七巨头”,日本和印度股市也创下历史新高,对比之下港股成为价值洼地。中国证监会也于4月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提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吴杰容认为,“A+H”股上市结构对国内企业的利好,在于既能享受到大陆市场的高估值红利,又能提升国际化形象,增加融资渠道、引入国际资本助推全球化布局。

还有一点则是与近两年的行业变迁和市场环境变化有关。这两年出海成为一大趋势,且很多公司注重分散风险,避免单一资本市场的波动影响自身发展。对资金需求有所增加和急需拓展海外业务的行业龙头企业,更倾向于选择“A+H”的两地上市结构。

因此,除了早期的银行券商、石油煤炭、航空等行业的大型央企多有双重上市外,近些年汽车、新能源、智能家电、医疗保健等行业的一些公司也选择“A+H”架构。多家公司在招股书中提及,上市募资主要用于“拓展海外市场”。

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12日,含A股的港股上市公司共有150家,其中A+H公司144家(占96%),合计总市值超过20万亿港元。

被统计的公司中,2023年有10家境外收入过千亿,比亚迪在境外的收入规模最大,高达1600亿元;美的和海尔排在第五和第六,境外收入分别达1509亿元和1356亿元。而从占营收的比重看,有40家境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20%。其中,最高的一家境外业务占比高达92%,还有5家公司的境外收入占比在70%以上。

图源 / LiveReport大数据

实际上,A股和港股是两个不同的市场。侯秀如解释道,港股市场的上市和退市规则都比较透明,通过聆讯的确定性比较高,难点在于IPO发行较难、融资规模小、或是挂牌之后股票流动性相对小。很多企业上市是因为跟投资人有对赌,要给投资人一个交待。而A股是审核很难,一旦通过审核,发行不成问题,整体估值偏高。

对于这部分先上A股再二次上H股的企业来说,它们都是根据自身情况和,在逐步适应资本市场规则之后,作出了最利于自己的选择。

在吴杰容看来,任何优质的企业都适合走“A+H”或“A+境外”的上市结构。上市本质上就是卖预期、卖股权、卖故事,最关键是故事要在海外对投资者讲得通,让他们感兴趣、听得懂并让他们相信有好的前景预期。

那么,顺丰的故事,又会怎么讲呢?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
 
智快科技微信账号
微信群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