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那些被誉为“大”的品牌,无一例外地实现了所谓的“大渗透”。这一战略不仅关乎生意的增长,更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通过深度渗透各个细分品类,这些品牌在国内的广阔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其规模甚至可以与欧洲中等国家的消费体量相媲美。
回顾历史,从90年代的“宝洁下乡”到和路雪的“冰柜战略”,再到公牛、海尔、娃哈哈以及阿里巴巴等企业的不同路径,都展示了品牌如何在更广泛的地域和人群中实现深度渗透。这些品牌通过数以百万计的网点和终端,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至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构建起难以逾越的竞争优势。
沃尔玛在美国的发展也遵循了类似的逻辑,通过顺应“逆城市化”趋势,在边缘地带完成渗透,并逐步向中心城市扩展。这种基于“大渗透”形成的优势心智和深度分销的品牌,能够更好地抵御增长风险,并在市场变化中保持领先地位。
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许多标品快消生意的渠道结构被重塑。然而,本地生活市场依然蕴含着巨大的体验价值和增长机会。特别是两轮电动车品类,随着“新国标”政策的实施和“高端化+智能化”的需求趋势,新线城市(三至五线城市)的本地生活场景正成为释放品类增量空间的重要源泉。品牌们纷纷从价格战中抽身,通过更优质的供给和营销策略,抢先覆盖和渗透增量人群。
在消费人群分布上,新线城市消费者占比高达62.2%,而在消费偏好层面,近7成的电动车价格在3000元以上,其中近25%的订单价格在4000元以上。这一趋势表明,对于更大的进场零售品类而言,新线城市的“需求升级”已成为商家寻找新增量的蓝海。
过去,进场零售品牌主要关注对生活路径的覆盖。然而,随着本地生活平台的持续渗透,地理区隔已不再是竞争的障碍。品牌开始拥抱平台,通过买曝光和优先展示位等方式,配合品牌点评体系的构建,沿着流量漏斗截获精准用户。门店数字化也成为驱动增量的核心途径。
当前,内容平台在本地生活业务上的布局为进场零售商家提供了新的获客方式。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的形式,商家不仅可以在可辐射的范围内精准截获需求明确的用户,还可以通过优质内容前端影响用户心智和决策,并沉淀品牌私域,提升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
因此,进场零售品牌需要同时经营好“线下门店+本地生活平台店铺+内容平台账号”,在用户决策路径上发力。这包括构建“品牌共识x品牌知名度”的心智渗透率、面向增长型客群的渠道渗透率以及转向新线城市青年“dream car”的产品竞争力。
电动两轮车的增长只是快手本地生活增量价值的一个缩影。任何面向周边、强调进场体验/履约并拥有线下实体门店的进场零售商家,都可以在快手本地生活平台上实现对增量新线市场的大渗透。通过内容种草到线下交易的转化,让流量更有价值,为品牌商家创造新的增长点。
在国内市场广袤且充满纵深的背景下,没有哪个品牌强大到不能被挑战,也没有哪个对手弱小到不能去竞争。特别是在趋势变量出现后,反应速度和应对之策变得尤为重要。品牌商家需要摆脱过去成功路径的依赖,回归并聚焦新线城市人群,以新策略来牵引和维护在新线城市目标人群中的优势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