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新纪元:十年跃迁,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4 15:25 作者:钟景轩

近期,微众银行携手财新智库共同揭晓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的详细内容,该报告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提供学术指导。这份报告基于深入的行业洞察与金融机构实例,全面回顾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与显著成就,并深入探讨了其当前的实践状况与未来趋势,旨在为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报告显示,自“普惠金融”概念提出以来,中国的普惠金融实现了从服务盲区到全面覆盖、从单一信贷到综合服务、从数字化初步应用到数智化深度融合的跨越性进步。十年来,普惠金融不仅显著缓解了小微企业和长尾客户的融资困境,还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截至2024年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面向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已高达78万亿元,相比2018年末增长了233%;同时,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攀升至86%,位居世界首位。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新型普惠金融服务模式,以其共享性、便捷性、低成本和低门槛等特点,与传统金融服务形成了有效的互补。这一模式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普惠金融的边界,更成为了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和增强社会包容性的重要力量。

在技术创新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迅速迭代升级,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报告指出,银行业正不断加大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加速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从“数字化”阶段迈向“数智化”阶段。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它不仅显著提升了银行的服务效率,还优化了客户体验,如AIGC技术在贷款审批中的应用,能够更精准地满足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报告还提到了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数字银行,在破解普惠金融中的“规模、风险、收益”难题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微众银行依托其“开放蜂巢Openhive”技术,构建了国内领先的全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该系统能够支持海量客户和高并发交易量,同时大幅降低了IT运维成本,并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展现了数字银行在创新驱动下的强大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随着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和满足度的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正逐步从“增量扩面”阶段转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多元化、综合化、开放化成为了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的重点方向。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已从单一的信贷服务扩展到了财富管理等多个领域,部分商业银行还针对小微企业和不同客群的风险偏好与资金需求,提供了“金融+非金融”的综合性服务。

在对外开放方面,金融科技子公司已成为银行技术输出的重要渠道,它们通过提供核心系统、风险管理等解决方案,有助于缩小大型银行与中小型银行之间的“数字化鸿沟”,推动金融业的整体数字化转型。开源技术的推广进一步降低了数字技术的应用门槛,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创新动力,有助于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金融生态。

报告还强调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意义。数字普惠金融与这些领域的结合,为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例如,在科技金融领域,数字技术优化了信贷流程和风控体系,促进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在养老金融领域,数字化适老服务让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能够更便捷地享受理财和储蓄服务;在绿色金融领域,银行将绿色低碳目标融入普惠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和农业主体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微众银行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探索者,依托数字科技手段,持续探索服务实体、践行普惠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截至2024年6月末,微众银行已累计服务个人客户超过4亿,累计为超过500万的中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了贷款服务,为破解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径。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主体共存的特点,但也面临着业务模式同质化、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报告建议,不同类型的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开展差异化普惠金融服务,构建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应利用其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大中长期信贷业务投入,优化信贷产品结构;而城商行和农商行则应依托地缘和业缘优势,进一步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覆盖率,助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
 
智快科技微信账号
微信群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