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手机银行:新升级带来哪些安全与体验变革?

   发布时间:2025-01-24 15:34 作者:杨凌霄

近期,多家国内银行,涵盖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及北京银行等,纷纷对其手机银行APP进行了全面升级,其中人工智能(AI)技术的融入成为此次升级的一大亮点。

据观察,这些升级主要聚焦于两大方面:一是通过AI技术提升客户的使用体验,二是利用AI推动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AI技术的加入,不仅使手机银行的操作更加智能化、便捷化,还在保障数据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客户营销成为AI应用的一大重点领域。中金金融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发布的《2024中国数字银行调查报告》显示,AI已成为数字银行管理市场偏好的关键工具。在数据银行的AI应用中,超过六成的机构将其用于客户营销,同时,风险控制、客户运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也成为AI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

AI技术的运用,使得手机银行的客户服务响应更加迅速,能够实现全天候的自动化服务,从而大幅提高客户满意度。AI还能根据用户的偏好和历史行为,智能推荐金融产品,实现个性化的界面展示。在财富管理领域,AI驱动的智能投顾服务,使得用户的财富管理体验更加流畅和个性化。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指出,AI技术还显著提升了银行的运营效率。通过自动化处理贷款审批、账户管理等重复性高、耗时长的业务流程,AI有效减轻了银行员工的工作负担。同时,AI还能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分行和ATM的布局,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风险管理方面,AI技术同样展现出强大的潜力。通过分析交易模式和行为特征,AI能够实时识别和预防欺诈活动,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AI还能更准确地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为银行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确保AI技术处理业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银行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建立严格的模型评估体系,对AI模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测试。其次,随着业务数据的积累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银行不断优化和更新AI模型,以适应新的数据和业务场景。银行还加强了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采用多因素身份认证技术,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在数据安全方面,银行同样不遗余力。在数据收集环节,遵循最小化原则,避免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在数据存储环节,利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数据分析环节,AI技术还能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降低数据敏感度。

同时,在模型训练与应用环节,银行对训练数据进行严格的清洗和预处理,去除可能包含的敏感信息,并采用加密技术对训练数据进行保护。在模型应用前,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确保模型不会泄露用户隐私或被恶意攻击利用。在模型运行过程中,持续监控模型的性能和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除了技术层面的措施外,银行还注重人员与制度保障。对内部员工进行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合规操作能力。同时,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使用和销毁等环节,确保数据安全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面对数据泄露、模型攻击和算法偏见等潜在风险,银行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数据脱敏等手段保护用户隐私,同时加强堡垒机、专有云等物理设备的使用,将敏感数据和办公环境隔离。

在数据加工环节,银行充分利用数据库和数据仓库自带或商用的数据加密、掩码等功能,实现敏感数据脱敏。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银行在确保AI技术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效保障了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权益。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拓展,未来手机银行在用户体验、业务创新和数据安全等方面还将迎来更多的变革和提升。银行将继续探索AI技术的潜力,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金融服务。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