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光通信领域,一家名为蓝星光域的初创企业,仅用不到四年的时间,便实现了从行业新面孔到领军者的华丽转身。这家企业不仅在技术上不断突破,还首次提出了“全域无线光网络生态体系”的概念,引领中国激光通信产品进入批量化生产的新阶段。
近年来,全球卫星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相关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将卫星互联网星座中的卫星比作太空中的基站,那么激光通信就是连接这些基站的“太空光纤”。相较于传统的微波通信,激光通信在带宽、延迟和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不受国际电信联盟的监管,使用更为自由。
正因如此,激光通信终端成为了低轨卫星中的核心技术载荷,技术门槛高、密集度高、附加值大。随着国内外天基信息系统的建设加速,激光通信市场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受到产业和资本的关注。
蓝星光域,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企业,近期宣布其位于江苏常熟的生产试验基地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千台量级商业激光通信终端批量化生产的基地。在激光通信产品仍处于小规模应用的背景下,蓝星光域通过自研工艺设备、优化流程,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年产量达到1000台,形成了“批量化生产+批量化测试”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不仅如此,蓝星光域在资本市场上也表现抢眼。去年一年内完成三次融资,融资频率居行业之首,且完成了业内最大规模的B轮融资,融资总额超数亿元,获得了深创投、国新基金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成为激光通信领域的隐形独角兽。
在技术方面,蓝星光域的核心技术团队来自中科院、哈工大及海外高端学府,拥有国家级空间激光通信项目经验。为满足中国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快速建设需求,蓝星光域制定了详细的产品研发和迭代计划,以平均一年一代的速度进行升级。其通信速率从最初的2.5Gbps逐步提高到100Gbps,产品重量和尺寸也大幅下降,同时满足了星地、星间等多种通信需求,重新定义了商业激光通信产品的发展方向。
蓝星光域并未止步于星载市场,而是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已涉及机载、地面等多个领域,填补了国内激光通信市场的空白。基于对激光通信技术未来应用的深刻理解,蓝星光域提出了“全域无线光网络生态体系”的概念,定位于“无线光网络建设者”,致力于将激光通信应用于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中,带来全新的技术变革。
蓝星光域创始人兼CEO闫志欣表示,激光通信的应用空间巨大,不仅适用于海岛之间或陆地上不便使用光纤通信的地方,未来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空对空、空对地的通信也可通过激光完成。目前,蓝星光域已成为国内唯一拥有空天地海全面定型产品的激光通信企业,其商业价值日益凸显。
在谈到与海外技术的对比时,闫志欣表示,中国在激光通信技术上并不输给美国,基本可以与星链对标。而在国内市场,蓝星光域通过自主研发满足国内需求,引领行业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闫志欣充满信心,表示蓝星光域将继续深耕激光通信技术,推动创新,为构建全域无线光网络生态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