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里巴巴集团再次调整业务布局,两个月内相继出售了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两大线下零售资产,这一举动被视为其收缩非核心业务、聚焦主营板块的战略深化。此举似乎让一度炙手可热的新零售概念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对零售行业的革新已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电商巨头们并未放弃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与深耕。
在阿里巴巴这一系列动作的同时,饿了么迎来了新的组织变革。2月11日,饿了么董事长吴泽明通过内部信宣布,自己将兼任CEO一职,原CEO韩鎏则将专注于即时物流中心的分管工作,继续向吴泽明汇报。这一调整凸显了即时物流作为饿了么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重要性,而韩鎏在接掌CEO前,已在饿了么担任多个关键职务,包括即时零售业务负责人和蜂鸟即配总裁。
当前,即时零售正成为行业热词。据统计,2024年前八个月,国内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增速高达26.2%,远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和网上零售额8.9%的增速。在此背景下,各大平台纷纷加快布局,品牌商家也在全渠道寻求突破,甚至传统线下商超也开始积极融入这一业态变革。去年12月,沃尔玛中国与美团达成战略合作,将其全国门店接入美团平台,并利用美团配送服务。
饿了么作为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转变。自2021年俞永福接手以来,饿了么的经营效益持续改善,并在“旧三年”的整合后,于2024年迎来了新一代管理层的接手,同时公布了“新三年”的战略规划。其核心在于,在保证到家业务稳健增长的基础上,将即时零售及其背后的即时物流网络推向更前台,以期成为驱动增长的新引擎。
在餐饮外卖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超5.45亿,占网民总数的近一半。市场格局高度稳定,头部平台的竞争壁垒坚固,消费者行为模式也已定型。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平台纷纷聚焦“高频低消”策略,以维持用户活跃度。美团和饿了么均推出了主打低价的频道,通过爆款SKU吸引流量,其中美团的“拼好饭”更是通过拼团、套餐和统一配送等方式降低成本,实现更低的价格。
然而,面对一二线城市外卖市场的饱和,饿了么在餐饮配送领域的增长空间有限,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在即时零售领域开辟新天地。与美团、京东等平台通过建设前置仓、加码供应链不同,饿了么选择了较轻的发展路线,侧重于与品牌商家合作,打造“近场品牌官方旗舰店”,赋予商家更多运营自主权,平台则继续扮演撮合交易的角色。
饿了么在即时零售领域的规划,不仅体现在对品牌商家的合作上,还体现在对新场景的开拓上。例如,在传统日间消费时段之外,饿了么将服务时段延伸至夜间乃至凌晨,满足了消费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多样化需求。据饿了么统计,夜间便利店订单占比高达全天的35%,冬季夜间滋补保健品和水果品类的订单量也显著增长。
尽管饿了么在即时零售领域的线上规划相对清晰,但在线下终端管理、物流网络串联等“最后一公里”实务上,仍面临诸多挑战。随着电商巨头向本地服务领域延伸,如淘宝小时达等服务的权重提升,饿了么也需要在与同属阿里系业务的协同与竞争中寻找平衡点。
零售行业的变革从未停歇,新概念层出不穷。从传统零售到新零售,再到即时零售,零售模式的边界不断被拓展和模糊。在这一过程中,外卖业务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推动了即时零售的发展,还催生了一系列本地生活平台和专业的履约团队。如今,即时零售正处于场景搭建的关键阶段,未来的竞争将围绕价格、产品、体验差异化等多个维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