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投资界传奇人物段永平对腾讯的评价引人深思。他提到,尽管腾讯的确定性不及苹果,但它依然是当前投资领域的佼佼者。回顾过去的五年,商业环境普遍经历了存量竞争的洗礼,降本增效成为各行业的共同主题。
与新能源、电商、大模型等领域的喧嚣相比,腾讯的业务板块显得相对低调。然而,这种低调并不意味着腾讯面临的挑战较小。自2020年以来,腾讯不仅需要应对经营模式、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还要面对互联网平台经济政策的重新审视,以及游戏、广告等业务在存量时代的突破难题。
在这些挑战下,腾讯的表现依然亮眼。早在半年前的文章中,我们曾指出腾讯应被归类为成长股,这一观点在其过去一个财年的表现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在扩张时代,腾讯或许不是最擅长创业的公司,但在追求高质量增长的存量时代,其守业能力得到了全面展现。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似乎深谙“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道理,这一概念由《黑天鹅》和《反脆弱》一书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提出。腾讯自2020年以来的转型与变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降本增效。
2022年,马化腾在员工大会上首次用“过冬”来形容腾讯的处境,并将降本增效作为变革的首要目标,其力度之大堪比2018年的“930改革”。他不再保持低调的产品经理形象,而是痛批内部业务,成为“效率大师”。腾讯的降本增效不仅反映了对外部环境的敏锐洞察,也体现了内部组织的深刻变革。
腾讯的降本增效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聚焦核心业务,关停无价值业务,收缩投资战线;二是实行盈利优先,重视成本控制;三是加速组织变动,提升人效。在业务逻辑上,腾讯自2022年以来已关停或下架超过40个产品,同时强调“减肥增肌”的逻辑,如腾讯云在to B业务中的角色转变。
在投资业务上,腾讯也变得更加谨慎。2021年是腾讯对外投资的巅峰期,但2022年至2024年,其投资数量大幅下降。腾讯的财务指标也显示出降本增效的成果,净利润增速和毛利多次超过营收增速,特别是在2024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飙升至近年新高。
在组织架构上,腾讯也在进行深刻变革。马化腾和刘炽平在2023年上半年的集团战略会上提出,要让组织更扁平,减少管理角色,增加实干员工。腾讯取消了职级外显,加速团队的整合与协作,以腾讯游戏为例,今年1月,天美工作室群进行了架构调整,整合为三大研发子工作室。
腾讯不仅在核心业务上实现了稳定,还在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服务。作为一家上市超过20年的公司,腾讯经历了从早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整个周期,始终保持用户量和用户粘性的领先地位。QQ这款诞生于26年前的产品,至今仍活跃于行业头部,成为腾讯长青故事的缩影。
马化腾在2024年年初的全员会议上提出,每个业务板块都要思考产品和服务能否长青化,是否有新芽。腾讯的新芽战略,体现了企业经营的务实主义和长期主义。相较于寻找新风口的奔波和全力转型的豪赌,新芽战略在优化内部、发掘新增量的同时,实现了企业资源的“去杠杆”,有效整合填补了过往业务的疏漏。
腾讯的新芽战略已经成为其当前最亮眼的增长动能。增值服务业务和广告业务依托新芽实现了可观增长。以增值服务板块为例,2024年第三季度,该业务分部实现收入827亿元,同比增长9%。国内游戏和国际游戏业务均实现了增长,特别是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王牌游戏的业绩复苏,以及《PUBG MOBILE》和《荒野乱斗》等资深产品的国际市场表现。
视频号作为微信生态内的“超级桥梁”,也在不断激活整个生态,为腾讯打开全新商业局面。微信搜一搜功能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能力,提升了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在商业化检索量与点击率上均实现了同比增长。这些新芽业务的成长,不仅为老树带来了接入新时代用户的契机,还在商业和体验层面展现出强大的合力。
腾讯在大模型赛道的“存在感”或许不如百度、科大讯飞等广泛呼吁“大模型商业化”的引领者,但却一直在默默发力。腾讯混元大模型已在近800个内部业务和场景中落地,并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同时,腾讯也在不断依托引擎侧的升级,让大模型实现零门槛“开箱即用”。
对于电商、流量等能够直接变现的业务,腾讯则追求更多的创意和长期思考。视频号就是一个例子,尽管其日活用户数已超过5亿,但腾讯在电商业务上依然保持谨慎。马化腾曾表示,腾讯将发挥社交能力做电商的生态连接器,未来期待更多的创新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