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交所上市的众多中概互联企业中,腾讯音乐以其独特的地位引人注目。作为腾讯的控股子公司,腾讯音乐虽然员工总数仅约5000人,但其人均市值却紧随母公司之后,在中概互联企业中名列前茅。其市值规模近乎7个微博、3个B站、1个贝壳,甚至接近3/4个百度,这样的市场表现让人难以忽视。
腾讯音乐的业务相对单一,却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垂类赛道的“异类”龙头。这背后,隐藏着其与众不同的经营策略和商业模式。
首先,腾讯音乐在面对监管时的表现颇为反常。过去十年间,音乐平台的版权之争愈演愈烈,尤其是“独家版权”的争议。然而,随着国家版权局对独家版权的监管加强,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等竞争对手互授了99%的音乐版权。本以为这会引发低价竞争的获客战,但腾讯音乐的毛利率却出现了显著提升,从历史低点的28%左右增长至近43%,这一变化令人惊讶。
图:腾讯音乐毛利率变化趋势
其次,腾讯音乐在用户规模缩减的情况下,用户价值却不断提升。自2020年Q1以来,其在线音乐业务的月活跃用户数(MAU)从6.57亿下滑至5.76亿,移动社交娱乐业务的MAU更是大幅下滑超过65%。然而,与此同时,在线音乐业务的用户平均收入(ARPU)却从9.4元增长至10.8元,涨幅达15%左右。这种用户越少、价值越高的现象,在互联网行业实属罕见。
图:腾讯音乐月活跃用户数及ARPU变化趋势
腾讯音乐在费用控制方面也表现出色。近年来,其整体费用规模明显下降,从巅峰期的单季度18亿元左右下降至现如今单季度11-12亿元左右。费用降低的同时,利润大幅提升,归母净利从2020Q1的8.87亿增长至最新的15.83亿元,涨幅近80%。
图:腾讯音乐单季度费用及归母净利变化趋势
腾讯音乐的这些“怪”现象,其实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济学原理密切相关。音乐产业具有“超级明星属性”,即少数头部音乐人的收入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因此,即便在版权互通的情况下,腾讯音乐仍能保持其市场壁垒,并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升利润。
同时,音乐作为一种伴随性极强的内容形式,应用场景广泛且边际成本低。这使得音乐平台的付费用户规模远高于视频、文字等流媒体平台。而腾讯音乐通过合理的定价策略,如绿钻和SVIP等会员服务,成功吸引了大量愿意为音乐付费的高净值用户。
图:我国消费结构性支出占比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音乐在费用削减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较高的活跃用户规模和内容供给,这得益于其高效的运营策略。尽管在推荐机制和用户体验方面可能不如竞品网易云音乐,但腾讯音乐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和利用母公司的资源支持,成功保持了其市场地位。
最后,腾讯音乐的现金储备充裕,却很少进行分红或对外投资。这可能与其股权结构有关,母公司腾讯作为大股东享有决策权和利润分配权。因此,腾讯音乐更倾向于通过回购等方式回馈投资者,而非直接分红。
图:腾讯音乐股权结构
总体来看,腾讯音乐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高效的运营策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尽管面临监管压力和用户规模缩减的挑战,但其用户价值和盈利能力却持续提升。未来,随着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腾讯音乐有望继续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