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学界传来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南方科技大学携手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及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薛其坤院士的带领下,于高温超导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这一突破性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次研究的亮点在于,研究团队成功地将镍基材料纳入常压超导材料的行列,使之成为继其他两类材料之后,第三类能在常规大气条件下实现超导特性的材料体系。这一发现为解开高温超导机制的百年谜题开辟了新的道路。
镍氧化物作为高温超导体的潜在候选材料,长久以来备受科学界的关注。此次南方科技大学团队的科研成果表明,镍基材料在无需特殊高压环境的条件下,仅在零下233摄氏度以上的温度便能展现出超导性能。这一转变的实现,得益于团队创新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团队开创了一种在极端氧化环境下,于纳米尺度上精准“搭建原子积木”的新技术。利用这一技术,他们成功地制备出了能在常压下实现超导的镍氧化物薄膜。薛其坤院士自豪地指出,整个研究过程中,团队所使用的仪器全部基于国产设备,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实验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彰显了国产科研设备的强大实力。
薛院士还透露,团队正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即努力使镍基材料在常压下的超导温度能够超越液氮的沸点,这将为超导材料的实际应用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