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连亏四年近百亿,24小时配送与胖改能否救急?

   发布时间:2025-02-21 19:46 作者:江紫萱

永辉超市在新的一年伊始便动作频频,试图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扭转局势。

首先,自2月6日起,永辉实施了新的组织架构,将全国划分为28个大区,实行“总部-大区-门店”三级管理模式,并赋予一线更多自主权。在平台层面,永辉整合了运营中心、商品中心等多个部门,形成中心化运行机制,旨在提升服务支持和赋能能力。

紧接着,永辉公布了蛇年首批门店改造计划,涉及20家门店,覆盖15个城市,其中包括武汉、太原等新晋城市。这一举措被视为永辉深化门店改造、提升顾客体验的重要步骤。

永辉还在福州试点了24小时全品类配送服务,免配送门槛保持不变。这一创新举措旨在延长营业时间,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购物需求。

然而,尽管这些计划看似颇具前景,永辉仍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其学习胖东来模式的局限性。自2024年5月起,永辉开始模仿胖东来进行门店改造,截至春节前已在18个城市开出41家改造店。这一举措确实在短期内推动了股价上涨和门店营收增长,但长期来看,问题逐渐显现。

在员工层面,永辉虽然提高了员工薪资,但涨幅建立在原本偏低的基数之上,与胖东来提供的薪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永辉引入的五色卡扣分制度导致员工扣款增多,工作强度加大,影响了员工积极性。在商品层面,永辉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反而过度依赖胖东来标签的产品,导致品牌定位模糊。

与此同时,门店改造带来的增长效应正在逐步递减。不少改造门店的客流和销售额已经出现下滑,部分门店甚至已回归至改造前的状态。消费者对“改造”这一概念的热情也在持续降温。

改造和闭店的成本远高于预期。据报道,改造一家门店平均需要800万元,而闭店也需要支付相应成本。自2024年7月以来,永辉已关闭167家门店,这些门店的租金、员工安置等费用成为一笔不菲的支出。

在名创优品成为永辉大股东后,学习胖东来已成为永辉不得不坚持的道路。然而,这一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永辉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

永辉试点的24小时配送服务也被视为其寻求增长的重要举措。然而,这一服务的成功与否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商品需求角度看,夜间外卖需求确实存在,但24小时营业并不意味着每个小时的投入产出比都相同。夜间配送的成本高于白天,且竞争者众多,包括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上的便利店和超市品牌。

更为严峻的是,永辉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公司已经连续四年亏损,储备现金急剧下降,若按当前速度亏损下去,现金最多支撑三年。同时,永辉仍在继续投入资金进行门店改造和关闭尾部门店,这些举措无疑加剧了其现金流压力。

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名创优品成为第一大股东,永辉高层可能迎来动荡。创始人张氏兄弟的话语权逐渐减弱,部分公关和市场传播工作已被名创优品接手。这一变化无疑增加了永辉业务策略的不确定性。

在生死时速的竞赛中,永辉既要与时间赛跑,寻找增长点,又要在高层变动中保持业务策略的稳定。如今的永辉,正站在刀尖上舞蹈,每一步都需谨慎。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