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互联网行业久违的烧钱大战,如今再度在AI大模型应用的激烈竞争中重现。回顾往昔,从团购到外卖,从电商到旅游,互联网行业的每一次颠覆性变革都伴随着资本的狂欢。然而,在社区团购战役落幕之后,互联网大厂们开始转向精耕细作,少有的几朵浪花如元宇宙、Web3均未掀起大的波澜。
然而,AI大模型应用的崛起再次点燃了这场不计成本的竞争。今年以来,国内“大模型五虎”以及字节、腾讯等大厂旗下的AIGC应用产品,在各大流量平台上的用户争夺战愈发白热化。据《202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国内AIGC类APP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6170万,同比增长653%。用户数量的激增背后,是不断攀升的获客成本。
在这场用户争夺战中,月之暗面的Kimi和字节跳动的豆包成为了焦点。2023年初,业内就有投资人透露,Kimi的平均获客成本高达12-13元/人,每日获客成本至少20万元。而今年,Kimi在B站平台上的投流成本更是飙升至每注册用户30元。如此高昂的获客成本,让这场竞争变得愈发激烈。
然而,与以往的烧钱大战不同,AI大模型应用的投流不仅仅是为了用户增长。高质量的数据对于大模型的训练至关重要,而外部渠道获取数据成为当前的主要方式。因此,月之暗面选择在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要用户群体的B站进行投流,以获取更多的精准数据。
尽管月之暗面通过高额融资和高价投流取得了显著的用户增长,但这种模式却难以持续。新用户的付费率无法覆盖高昂的支出,使得这种亏本买卖无法长久经营。因此,ToB业务成为了大模型应用们弥补ToC亏损的重要途径。
然而,ToB业务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价格战。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等大厂纷纷降价以争夺市场份额,导致毛利率跌至负数。尽管如此,月之暗面等创业公司仍不得不涉足ToB业务以寻求生存空间。
在这场竞争中,大厂们的生态优势也成为了创业公司难以逾越的障碍。月之暗面等创业公司在面对大厂的抄袭和模仿时,往往无力招架。同时,大厂们深耕多年的内容生态也为他们在信息渠道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总的来说,AI大模型应用的烧钱大战再次点燃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竞争热情。然而,这场竞争背后却隐藏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创业公司们需要在用户增长、盈利模式和大厂竞争等多重压力下寻求生存和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