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燕窝市场风云变幻,其中燕之屋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其市场表现引人关注。自上市以来,燕之屋的股价并未如预期般一飞冲天,反而呈现出一种不温不火的态势。上市首日,公司股价报收9.7港元/股,市值约为45亿港元;而近一年后,即2024年12月5日,股价微跌至8.7港元/股,市值也相应缩减至约40.50亿港元。尽管期间股价曾有短暂的起飞,但最终还是回落到了原点。
然而,与股价的波澜不惊相比,燕之屋的业绩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根据招股书显示,公司2021年至2023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07亿元、17.3亿元和19.64亿元,虽然涨幅从15.83%下滑至13.53%,但仍保持稳健增长。净利润方面,分别为1.72亿元、2.06亿元和2.12亿元,尽管涨幅从39.84%显著下滑至2.91%,但绝对值依然可观。然而,进入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增速明显放缓,营业收入为10.59亿元,同比增长11.36%,而净利润则大幅下滑42.54%,仅为0.58亿元。
自2020年以来,燕之屋的营收增速开始放缓,净利润也出现下滑,这已成为常态。这背后,是燕窝行业乃至整个健康消费行业普遍存在的高毛利、高营销、低利润率模型。据招股书披露,2020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前五个月,燕之屋原料燕窝的均价持续下降,而燕窝产品的售价则远高于原料成本,毛利率长期保持在50%左右。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的净利润率却远低于毛利率,2020年至2023年保持在10%、11%上下,2024年上半年更是大幅下滑至5.48%。
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高昂的销售费用,尤其是广告及推广费用。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燕之屋的销售费用率分别达到26.48%、29.6%和28.67%。2024年上半年,尽管营收增速降至11.36%,销售费用却增长了38%,销售费用率更是攀升至34.48%。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燕之屋在营销上投入巨大,签约了巩俐、王一博等全球品牌代言人,并举办了多场高端活动。
然而,这种营销驱动的策略近年来似乎已不再奏效。据报道,一些燕窝品牌如小仙炖已开始削减员工福利待遇,缩减业绩目标。面对市场的变化,燕之屋等燕窝品牌也开始感到焦虑。
造成这种焦虑的,既有消费者对燕窝是否为“智商税”的质疑,也有中国消费市场转向带来的压力。燕窝作为一种传统滋补品,在中医典籍中得到了背书,但现代科学对其营养价值的评价却褒贬不一。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燕窝市场的增长开始放缓。同时,中国消费市场整体低迷,奢侈品行业也感受到了寒意。作为品质消费品,燕窝行业也受到了影响。
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燕之屋等燕窝品牌开始尝试平价化策略。他们推出了价格更为亲民的燕窝产品,试图以价格力、产品力来吸引消费者。然而,要让燕窝真正摆脱“智商税”的帽子,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这包括加强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优化营销策略等。只有这样,燕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燕窝市场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燕之屋等燕窝品牌都需要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寻找新的增长点。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