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寒冬下,巨头乳企如何破局?B端市场成新战场

   发布时间:2024-12-18 22:14 作者:顾雨柔

国内乳制品行业近期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消费复苏缓慢与供给过剩的双重压力。这一现象自今年年初便已开始显现,且持续影响着整个产业链。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出现下滑趋势,尤其是2022年下滑幅度达到6.50%,2023年则为2.40%。进入2024年,尽管有所缓和,但乳品市场全渠道销售增速依然同比下滑2.5%。与此同时,供给端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3年全国原奶产量同比增长近7%,乳制品产量也同比增长3%。2024年第一季度,牛奶产量同比增长5.1%,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

这种供需严重失调导致的结果之一是,众多龙头乳企不得不将大量原奶喷制成奶粉进行储存。据统计,2024年4-5月,这些企业平均每天喷粉的生鲜乳达到2万吨,约占收奶量的25%。尽管6月底这一数字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每天约0.8万吨的高位,生鲜乳过剩情况显著加剧,奶粉库存量也持续攀升。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乳企们纷纷寻求新的出路。一方面,它们开始更加重视B端市场,尤其是餐饮和烘焙领域,希望通过这些渠道消化过剩的奶源。例如,恒天然宣布改变战略方向,更加专注于原料和餐饮服务业务;伊利则推出B端专业乳原料品牌,并与多家连锁餐饮企业建立合作。蒙牛、雀巢、飞鹤等乳业巨头也纷纷跟进,拓展B端业务。

另一方面,乳企们也开始涉足代工业务,为超市、会员店等自有品牌提供乳制品。这些自有品牌的乳制品售价通常较低,虽然代工利润不高,但需求量稳定且易于规模化。对于乳企而言,这是一个消化上游原奶、缓解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

然而,即便是这样,乳企们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下游乳制品消费恢复不及预期,上游的原奶仍然需要及时消化。B端市场虽然利润较低,但需求量稳定,因此成为了乳企们争夺的焦点。与此同时,随着线上红利的逐渐消失,线下零售渠道的话语权在增强,这也为零售商自有品牌乳制品的涌现提供了条件。

在海外市场方面,随着国内乳制品市场的竞争加剧,海外市场的吸引力正在快速上升。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纷纷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这些市场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国区域之一。乳企们有机会在这些市场输出产品、产能和技术,从而缓解国内市场的压力。

澳优等乳企也在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收购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产业链竞争优势。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乳企的国际化水平,也有助于缓解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

整体来看,国内乳制品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消费复苏缓慢和供给过剩的双重压力,乳企们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
 
智快科技微信账号
微信群

微信扫一扫
加微信拉群
电动汽车群
科技数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