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保铭
家电企业已经开始跨界人形机器人赛道了。这背后,与家电行业进入“红海”的行业属性有关。
奥维云网方面表示,“中国家电市场(不含3C)零售规模自2019年达到8910亿的峰值后,近几年整体乏力。”其数据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家电市场零售规模6144亿元,同比下滑0.2%。
另一方面,也与当下人形机器人赛道火热、家电企业看好其前景有一定关联。
但作为“新兴物种”,家电企业应该如何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在入局过程中,又会面临哪些痛点和优势?
家电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切入方式不一
2024年末,有关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话题经常霸屏公众视野。
近日,有媒体曝出追觅科技前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离职创业的新项目为消费级机器人。
不仅郭人杰,11月份,原追觅科技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创新机器人研究院负责人喻超离职后的创业项目“鹿明机器人”也获得新融资。
追觅科技发展前期,曾因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为公众熟知,从事清洁电器研发生产等。今年8月,追觅方面成立追创机器人产业创投基金,投向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机器人赛道。
追觅科技孵化的人形机器人企业魔法原子也于近日完成1.5亿元天使轮融资,并放出消息预计在2025年实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交付。
小米供应链企业的另一家企业纯米科技,前期同样聚焦电饭煲、烤箱、净水器、料理机等家电业务,如今也着手布局了人形机器人赛道。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纯米创始人杨华于去年8月成立了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而其企业负责人也曾放出将在2025年量产的消息。
除了新锐清洁赛道、厨房家电企业之外,老牌家电企业也在着手布局人形机器人。
2024年AWE上,市值超2000亿元的海尔智家展出了人形机器人“夸父”,被宣传为“国内首款面向家庭场景的服务通用人形机器人”。
不过,也并非所有企业都在做终端类产品。
今年10月,市值超5000亿元的美的也被曝出旗下具身智能研发团队正在对人形机器人做探索性研究,而其主要通过核心零部件切入。
越来越多家电企业想分人形机器人一杯羹,也与当前人们对人形机器人赛道前景看好有关。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测数据,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0.17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1亿美元,2024-2030年CAGR将超过56%,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1.19万台增长至60.57万台。
技术跨界,痛点在哪里?
然而,家电企业想技术跨界却并不容易。
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传感器、电机、减速器、丝杠等等。
据《2024人形机器人研究报告》介绍,中国传感器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市场主要由国际厂商主导。国际传感器行业龙头企业占据了国内超过60%的市场份额,高端传感器领域更是80%依赖海外企业。
从电机方面来看,人形机器人采用无框力矩电机和空心杯电机。据上海证券研报显示,无框力矩电机目前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目前我国无框电机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参与者数量较少,产品质量与海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看来,“人形机器人技术要求更高,从硬件到软件,一个技术短板都不能有。目前没有家电企业有这样的能力。”
前元运立机器人首席运营官、COO高超告诉,“机器人和家电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物种,对于产品的理解、核心技术层面、用户体验等完全不同。”
以投资人(者)身份询问美的董秘办相关业务两个月之后有何新进展,相关人士表示,这项研究是长期、5-10年以上的研究。“这种比较高难度的研发,两个月的话可能也没办法有什么很亮眼的研发成果出来。”
对方还指出,美的研发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主要集中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并表示这件事自2017年左右收购库卡后就着手布局。
在谈及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差异、相关方法论是否能复用时,对方表示,有一部分的技术是共通的。“但是一个载重更大、一个载重更轻,技术方向不太一样,但有些零部件肯定可以共用。”
从技术层面进一步来看,美的方面表示,机器人的一个机械臂需要驱动需要有电机、减速机等核心零部件,这些可以共用,但工业机器人的载重可能达到100-500千克,载重明显大于人形机器人,因此人形机器人不需要这么高的载重,“所以会做得更小。”
因此,即便是双方在核心零部件性能等方面有共通之处,但在核心零部件尺寸等问题上,也需要重新定制模具等。
从应用场景来看,对方表示,“工业机器人的场景主要是工厂做智能化生产,人形机器人可应用的范畴还没有特别成熟产品出来,所以也不好定论应用场景。”
即便是美的已经拥有库卡的工业机器人积累,并从核心零部件切入,但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之间仍有较大差异。
在高超看来,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共用技术不超过40%。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是流水线化、独立的串联或者并联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目前来看也是两个物种。”高超介绍,两者的区别类似传统燃油车与智能电动汽车。
“共用原理、核心零部件有一部分可以共用,但因为传统工业机器人主要在重复精度、寿命方面有较高要求,在功率密度、体积、灵敏度、触觉等要求都相对不高,所以共用技术应该不会超过40%,也就是说60%以上技术需要重新开发。”高超介绍。
除了技术层面的差异外,高超认为,家电行业做机器人,还面临“文化融合”的问题。家电行业作为“红海”,国内发展已经很成熟,但作为“颠覆者”的人形机器人却是新鲜物种,“人形机器人研发团队与家电研发团队的文化差异非常大,怎么调和人形机器人与家电行业在团队与组织文化上的融合,对家电企业来讲是很大的挑战。”
家电企业具备渠道优势
不过,家电行业在家庭场景下理解用户需求具有天然优势。在资深产经观察家丁少将看来,“家电企业此前从事家庭产品研发设计,在用户洞察方面理解更深,也为其带来了天然的优势。”
得益于家电行业成熟的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在产业发展后期或能助力人形机器人产业降本增效。
今年5月,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基础版售价9.9万元引发行业热议。在高超看来,人形机器人在成本控制上主要是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下功夫。
据《2024人形机器人研究报告》显示,从硬件成本来看,占成本比重超20%的核心零部件分别是传感器、占成本比重为37%,电机、占比为20.3%,丝杠、占比20.2%。
“目前电机等因为人形机器人量比较小,所以成本偏高。”高超介绍,人形机器人“降本”主要依托两种路径:一是通过规模优势,将原来已经开发使用的产品进行改型并降低成本。二是通过技术路线创新,从整体进行优化。
而宇树科技即是如此。据高超介绍,此前,宇树科技的机器狗出货量较大,其将机器狗身上的技术、零件以及软件控制算法移动至人形机器人上面,进一步促成了人形机器人降价,与从0开发人形机器人的初创企业之间形成了成本优势。
“前期纯粹研发人形机器人的投入可能3-5亿就够了,但后期拓展销售网络、建立生产线,可能30-50亿也打不住,而且需要花费好几年时间。”在高超看来,家电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的销售渠道和生产线优势,在人形机器人量产时实现规模化,以此降低成本。
不过,家电企业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规模优势与渠道优势,或许要在行业成熟期显现。
高超也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还处在科研训练阶段,还未达到超越人类、量产等阶段,未来人形机器人成本有进一步下探的空间。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零部件数量在2000-3000个左右,“相当于一台摩托车的零件数量”,“此时可以接近摩托车的成本,大概在1万块人民币以内。”
从产业结构来看,高超介绍,人形机器人的分工是细分化的,软件、大模型、操作系统、核心零部件等等,也有全栈企业。“未来,可能会出现全栈1-2家企业,更多应该是精细化分工,在软件、硬件、模型训练与场景部署、操作系统等方面繁荣的生态。”
到那时,“类似于现在的家电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比较高,主要依靠品牌、渠道、供应链成本来保持盈利。”
“人形机器人投资回报周期很长,比较考验企业的战略决心”,也因此,高超呼吁,家电企业跨界人形机器人,无需过分强调“大而全”,可以做好区分定位,发挥传统家电企业的渠道、供应链优势,与机器人企业做合作对接建立横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