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自供能技术的新里程碑中,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李朝旭团队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研发出一种基于液态金属与离子凝胶界面的新型自供能器件,专门满足微小型、可穿戴电子设备以及低功耗分布式传感器对能源供应的迫切需求。
这款创新器件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能量转换机制,它利用动态双电层的变化,成功实现了机械能到电能的转换。据研究团队透露,该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高达36%,这一成果无疑为环境能量收集和无源传感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去年12月,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发表。
在研究中,团队利用离子液体部分溶解和融合纤维素纳米纤维(CNFs),精心制备出一种具备高压缩回弹性和高离子导电能力的CNFs多孔离子凝胶。这一材料的出现,为构建高性能的自供能器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一步的实验发现,EGaIn动态电极与铂固定电极表面双电层在时空上的非对称性,正是产生电流的关键所在。通过不断优化实验条件,研究团队最终实现了产电电流高达25μA/cm²、功率达到4mW/cm²,并且能量转化效率稳定在36%的优异成绩。
这项研究不仅为构建高压缩回弹的导电离子凝胶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环境能量收集和无源传感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这种新型自供能器件有望在可穿戴设备、微型传感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