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道歉风波后,互联网平台形象为何依然岌岌可危?

   发布时间:2025-02-06 18:25 作者:杨凌霄

近期,一场围绕互联网平台与个体博主的舆论风波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事件的焦点人物,是一名名为“刘雯”的短视频网红,以及她所针对的美团平台。

事件的起因可追溯到去年8月,刘雯在多个视频中公开指责美团外卖平台的抽佣比例过高,声称商家在售价54.4元的外卖中,最终仅能获得9.42元的收入。她还爆料美团存在配送抽成不合理、价格标注不透明等问题。这些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公众对美团平台的广泛讨论。

面对博主的指责,美团选择了法律途径进行回应,向北京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据刘雯后续发布的视频中的判决书显示,美团在此次诉讼中取得了胜诉。然而,这一判决结果并未平息舆论风波,反而成为了事件升级的导火索。

收到判决书后,刘雯发布了一系列极具反讽意味的“道歉视频”。在这些视频中,她以一种夸张且讽刺的口吻,对美团进行了间接的批评。例如,她表示“美好生活都是平台给的,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呢”,以及“虽然目前我还不能完全体会我具体错在哪里,但我会不断学习和思考”。这些视频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赢得了大量网友的同情和支持,刘雯的短视频账号粉丝量也随之激增。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这场舆论风波甚至引起了首富钟睒睒的注意。钟睒睒在朋友圈转发了相关视频,并表达了对电商平台的不满,称它们是经济的“绞肉机”、中小经营者的“周扒皮”。这一表态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美团等互联网平台的负面印象。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压力,美团的公关团队不得不紧急加班应对。然而,尽管他们努力澄清事实、引导舆论,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刘雯的道歉视频虽然已被删除,但相关内容和情绪仍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不少网友甚至晒出自己的收益截图,表示支持刘雯的观点。

在这场舆论风波中,美团的处境颇为尴尬。法庭上的胜利并未能转化为舆论场上的优势,反而让公众对其产生了更多的质疑和不满。这一现象反映出,在互联网时代,规模庞大的平台企业在面对公众质疑时,往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舆论环境。

事实上,近年来,互联网平台在舆论场上的形象普遍不佳。无论是电商领域的拼多多、淘宝,还是网约车领域的滴滴,亦或是短视频领域的抖音,都频繁遭到公众的批评和指责。这些批评往往源于公众对平台商业模式的朴素理解——他们认为,规模化的流量获利是不道德的,而实实在在的劳动收入才是正当的。

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团相比,其他企业在应对类似事件时可能采取了更为有效的策略。例如,小米在面对博主的不实言论时,迅速采取行动并公开发布了相关消息,称已依法缉拿归案涉嫌恶意抹黑的博主及其同伙。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舆论风波,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互联网平台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公众形象。只有建立起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和沟通桥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