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追觅、流水的员工:高管纷纷离职、内部架构再生变,“乐观主义者”俞浩频跨界

   发布时间:2025-02-06 18:39 作者:胡颖

作者|李保铭

2月6日,一则“前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郭人杰‘乐享科技’宣布完成近2亿元天使轮融资”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并再次将追觅科技的“故人”郭人杰放置在台前。

自去年11月郭人杰卸任追觅科技中国区执行总裁职务,“前东家”追觅内外部新闻也层出不穷。

而在郭人杰离职之前,追觅前常务副总裁王生乐、追觅早期核心骨干吴鹏、追觅科技人形机器人业务负责人喻超等也已经纷纷从追觅离职。

一时间,“铁打的追觅,流水的员工”成为外界对追觅的深刻印象之一;“追觅高管为何纷纷离职”也成为萦绕在公众心头的一个疑问。

作为追觅操盘者的俞浩,无疑是解答并让公众近距离观测追觅这家新兴科技企业的一把钥匙。

一方面,外界对于俞浩的认知标签,是健谈的理工男、从0到1的创业者以及充满理想主义的CEO。

而接近俞浩的人却对俞浩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认为俞浩喜欢争“第一”并且“没有任何人能说服”。

为何对俞浩的评价会形成两个极端?哪个才是真正的俞浩?“双面”俞浩是怎么形成的?

乐观主义者俞浩忙跨界

2023年,俞浩和许知远一起拍了条广告宣传片,题目叫《为什么造飞机的人要去扫地》,演职人员表里,俞浩是出品人之一。

俞浩告诉许知远,“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飞机,有时候飞过去飞机的时候,我就看得出神,听到声音就知道是哪个型号,是真的特别喜欢。我去找我舅舅,他问我以后想干嘛,我说我要给全世界造最好的飞机。”

他还提到自己因为听到机械臂配上肖邦的音乐哭了。“我上大学的时候,看到一个视频,漂亮的机械臂,配合着一个肖邦的音乐,我在那边看哭了。”俞浩可能怕许知远不信,还加了一句,“真的会哭。”

许知远评价俞浩“非常健谈”“是个乐观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许知远的评价是正确的,俞浩的确是个乐观主义者。

1月15日,一张打着俞浩水印的截图在社交平台流传开来。截图显示,俞浩在一个名为“追觅航空”的群聊中公布了自己希望进军航空业的计划。

他近年来带领追觅频繁跨界,除了家电业务外,还跨界汽车、火锅和咖啡业务。一位接近俞浩的知情人士告诉,俞浩还曾设想做“追觅玛特”、开银行等等。

最夸张的时候,俞浩在追觅“搞了几百个产品线”。

按照这位接近俞浩知情人士的说法,俞浩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新的想法,“他有一个idea(想法)就会发到群里,然后HR会马上成立一个BU(业务部门)’。”

具体做法是,在内部办公软件中新增加一条业务线,至于是不是真的可以成立,“不重要”。

不过,“造飞机”的确是俞浩最爱在媒体面前提到的业务之一。

他讲述自己如何升入清华大学选择航空航天学院,并在大学期间成立“天空工场”,又如何成为“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以及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的。在有些宣传稿中,还会提及俞浩12岁“自主发明了双控电路”的事。

俞浩后续的人生路径渐渐被大众熟知。

他将目标从飞机转向了扫地机,公司取名为“追觅科技”,从2018年至今完成5轮融资,最近一笔融资发生在2023年5月,距今已将近20个月;目前已知的最大一笔融资发生在2021年,融资额为36亿元。

外界很难了解俞浩为何会进入两个互不相关的行业,他也很少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比如,当许知远问他为什么要从造飞机转向造扫地机时,俞浩表示,“天空是一个不设限、无限可以想象未来的(事情),所以除了飞机,我们能不能把前端的、前沿的科技,用于改进每一个人的生活。”

不仅观众,许知远也表示不解,“你也不觉得自己离开了自己之前的那些志向?”

“我觉得没有。”俞浩回答。

不过,俞浩的跨界之路发展速度惊人,与众多命途多舛的创业者相比,其创业之路也不可谓不平坦。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追觅成立于2017年,并于同年进入小米生态链。2018年4月,追觅获得了小米系A轮融资。

“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第一”

在熟悉俞浩的人心里,他却是另一种形象。

在追觅办公室里,会贴上“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第一”的标语,俞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第一名是一种习惯,一旦有习惯,就会上瘾”。

他热爱“第一”的性格或与其学生时代有关。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在村里读小学,镇上读初中,县城读高中,并表学生时期他“基本上过了半年之后,你就能找到其中窍门,成为第一名”。

一位接近俞浩的知情人士告诉,“他是任何事情都要第一”,“包括对高管、每个模块、销售额他都要第一”。

甚至对待新业务也不例外。获悉,此前俞浩做“追觅玛特”、投资业务等,都曾谈到过要做“第一”:“要做Mart、追觅乐园都要世界第一,做投资也要做第一。”

不过,对俞浩来说,“第一”既是他作为创始人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他的一种管理手段。接近俞浩的知情人士称,俞浩曾私下表示,虽然口号喊出来,但至于是不是第一,“他不在乎,因为他要用‘第一’的逻辑让大家卷起来。”

事实上,俞浩的“第一”不仅体现在业务层面,他的“第一”权威还是不容任何人挑战的。

这位知情人士分析,“没有任何人能说服俞浩,只有他自己能说服自己——只有他撞墙之后,他才会用下一个决定打败上一个决定。如果你觉得他的决定错了从而想去说服他,你一定会死得很惨——即便你对了也没用。”

据这位知情人士透露,俞浩会在对方提意见是直接表现出不开心,“他会觉得你不认(可)他”,并会要求HR进行招聘。随后,俞浩会把当事人架空,在追觅内部被称为“叠罗汉”。

据介绍,“叠罗汉”是俞浩的管理方式之一,就是在员工上面叠加一层高管,如果效果不好,可能会再叠加一层。

铁打的追觅,流水的员工

据知情人士透露,“俞浩要求某位下属做到1,他可能要为俞浩做到1.5和(或)2。”

根据BOSS直聘显示,仅在“追觅科技”这个公司主体下面,就有4631个在招职位;在“苏州追觅科技有限公司”主体下面,也有138个在招职位。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追觅的在职员工数量仅“6000人不到”。也就是说,追觅的人力资源数量约在1万人,目前仍有50%左右岗位是在招聘状态。

大量招聘背后,也与追觅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以及被业内熟知的“断指计划”有关。

据知情人士透露,2024年下半年,追觅进行了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追觅拆成了三大业务板块,追觅品牌业务、MOVA业务和创新业务。

据知情人士介绍,追觅品牌业务主要承接了目前追觅老品牌的业务,新品牌MOVA则主要做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这两个业务部门都是负责现有业务。而新品类则主要包含了大家电等业务。

据知情人士透露,俞浩虽然设置了很多新业务,但“他很会变,有些品类起不来,马上砍”。

虽然目前追觅的实际员工数在6000人左右,但目前追觅的员工工号已经排到了13000。也就是说,追觅的员工流动率大约在50%左右。

“断指计划”也是造成人员流动率高的原因。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一计划是追觅HR部门与俞浩共同设想而成。

近日一则“影石创始人刘靖康在朋友圈怒斥友商”的新闻再次把俞浩推上了风口浪尖。

刘靖康在朋友圈表示,“送给不惜违法来恶心影石和科沃斯以及整个扫地机行业的公司的创始人。”配图是其本人以及科沃斯CEO钱程,两人面向镜头竖中指的照片。

在朋友圈下方,刘靖康指出“这个公司通过著名的‘断指计划’,三倍挖人拿knowhow,三个月开除。”值得注意的是,这条朋友圈一位名为“张俊彬 云鲸智能CEO”的用户也进行了点赞。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有时候追觅HR会暗示业务部门通过面试了解竞品公司是怎么做业务的,并表示了解完之后可以对候选人“再处理”。

而“断指计划”的高发区域或集中在研发等领域员工身上。

一位追觅竞品企业从业者也向爆料称,莱克、科沃斯、添可、石头、九号、影石以及追觅的几家供应商“都是受害者”。这位从业者表示,“前年他们(追觅)跟一个供应链企业聊合作,还没达成协议,就把整个团队挖了,供应链老板骂街说永远不跟他们合作。”

也向追觅方面询问有关“断指计划”的回应,对方表示无法回应。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