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初,一款名为DeepSeek的国产AI大模型迅速走红,凭借其“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仅用21天日活用户就突破了2000万大关,成为了继ChatGPT和Sora之后的又一颗技术明星。
然而,在这场技术盛宴中,最引人注目的并非DeepSeek的技术创新,而是围绕其兴起的各种“寄生经济”。资本市场的“概念股”闻风而动,连续涨停;社交平台上,“AI大师”们纷纷推出高价课程,声称能让人轻松月入十万;更有短剧工厂利用DeepSeek批量生产毫无营养的爽文剧本,赚取点击量。
在这场全民投机的狂欢中,DeepSeek的名字被贴满了股市K线、网课海报和短剧封面,成为了投机的代名词。尽管DeepSeek的技术尚未实现盈利,但这些寄生经济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资本市场的狂欢尤为引人注目。DeepSeek的火爆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A股市场上,“DeepSeek概念股”纷纷涨停。然而,这些公司的业务与DeepSeek并无实质性关联,仅仅是名字相似或业务模糊,就足以让市场为之疯狂。例如,每日互动因被误传持有深度求索股权,股价从20元飙升至55元;浙江东方则因旗下基金投资的公司名字中含有“深度”二字,股价连续三天涨停。尽管这些公司纷纷澄清,但市场情绪已如脱缰野马,投资者对“深度”二字的联想远超技术本身。
社交平台上,关于DeepSeek的付费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课程从基础操作到高级应用,价格从几元到数万元不等。然而,这些课程的质量却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只是将DeepSeek的官方文档进行简单拼凑,就敢标价上万。更有一些“砖家”通过制造焦虑、包装秘笈、私域收割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课程。许多消费者在购买后发现,课程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有的甚至只是教授如何注册DeepSeek账号。
与此同时,DeepSeek还被一些短剧工厂利用,批量生产毫无营养的爽文剧本。这些剧本剧情雷同、人设单一,只是用浮夸的情节和浅薄的价值观填充屏幕。这些短剧虽然点击量爆棚,但却让观众在快餐式娱乐中逐渐丧失对优质内容的品鉴能力。更有一些人利用DeepSeek每天生成大量推文,运营公众号进行流量变现。这些推文语句通顺但逻辑松散,缺乏真情实感与独特观点,只是将热门话题、流行词汇机械拼凑。
DeepSeek的火爆映照出一个割裂的图景:一边是技术突破的星辰大海,一边是急功近利的涸泽而渔。真正的创新者仍在商业化道路上艰难求索,而寄生经济却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这些寄生经济的存在,不仅浪费了技术资源,还可能加剧信息环境的劣化。当人们用DeepSeek来解放大脑时,却也可能因此失去思考的尊严。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DeepSeek在创作领域的应用。创作者应提升自身素养,合理运用AI技术,将其作为创作的辅助手段而非替代。只有这样,才能引导DeepSeek等AI技术正确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这场全民投机的狂欢中,DeepSeek无疑成为了一个符号。它让人们看到了技术的力量,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或许,正如网友的调侃所说:“AI教会我们的第一课,不是如何与机器对话,而是如何识破人性的贪婪。”
DeepSeek的火爆虽然带来了诸多寄生经济,但也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期待DeepSeek等AI技术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价值,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