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合成音视频侵权频发,名人成受害者,如何防范?

   发布时间:2025-02-17 13:17 作者:钟景轩

近年来,AI深度合成技术在网络空间中引发了诸多争议与法律问题,尤其是其在音视频领域的滥用,已对多位公众人物乃至普通网民造成了侵权困扰。

去年,一系列利用AI技术恶搞或冒充名人的事件频发,从企业家雷军到抗疫英雄张文宏医生,都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他们通过AI合成技术制作音视频,进行商品推广甚至诈骗活动,严重扰乱了网络环境。

其中,刘德华的声音也曾被不法分子利用,为其个人博取流量。对此,刘德华的电影公司迅速发表声明,警告公众不要受骗于这种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的骗局。

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发现,AI深度合成音视频的制作门槛并不高。在一些购物平台上,这种技术已成为网店盈利的手段,仅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定制名人音视频。

更令人担忧的是,网络上不仅有众多换脸换声软件可供下载,还有网络主播通过直播教授如何使用这些软件。尽管这些工具的效果参差不齐,但经过一定调整后,仍能达到较高的逼真度。

据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人工智能安全治理专业委员会的专家薛智慧介绍,目前网络上有许多开源软件和工具,可以实现换声换脸的效果,网民可以轻松下载并在个人电脑上使用。

尽管这些软件种类繁多,且具备一定的技术门槛,但不少短视频平台上的主播仍在积极教授网民如何使用。这使得AI深度合成技术的普及程度远超想象。

针对这一现象,法律专家指出,未经授权,利用AI深度合成技术制作、发布他人音视频的行为已构成侵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声音等权益,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利用信息技术伪造的行为都属于侵权。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管理规定,要求禁止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传播违法信息。

在司法实践中,国内已经出现了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在这起案件中,一名配音演员的声音未经授权被AI生成并出售,法院最终认定被告行为构成侵权。

面对AI深度合成技术的滥用,专家建议公众提高防范意识。薛智慧指出,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利用AI技术来检测和对抗AI合成的音视频。目前已有一些典型技术能够判断音视频是否经过后期加工和合成。

为了防范AI侵权问题,吕延辉建议从法律、平台和公众等多个层面综合施策。法律层面需要完善相关立法,细化法律条款,并加强执法力度;平台层面则需强化政策宣贯和执行,应用技术手段规避侵权问题,同时建立健全内容审核和侵权举报机制。

法律专家还提醒AI深度合成制作和信息发布者,切勿心存侥幸。法律没有灰色地带,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强调,法律并不禁止使用AI合成技术,而是禁止不合法、不合理的使用。尤其是未经显著标识和提示的AI合成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将受到法律的严格监管。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