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制造业近期迎来政策东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七部门共同发布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旨在促进该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并提升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新型储能制造业作为新能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支撑,涵盖能量存储、信息处理、安全控制等核心环节。根据《方案》,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将具备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形成更为强大的优势企业梯队。
具体而言,产业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新型储能制造业的规模将与下游需求相匹配,并培育出3至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在产品性能方面,将大幅提升安全水平,确保热滥用和过充电情况下不起火、不爆炸。新型储能产品将广泛应用于电力、工业、交通、建筑、通信、农业等多个领域。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新型储能装备产业链长,其快速发展不仅能催生能源新业态,还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原材料、设备制造以及储能电站等上下游行业提质升级,促进经济结构向高端化迈进。
新型储能技术,作为抽水蓄能之外的电力存储方式,如同“充电宝”,能够储存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富余发电量,并在用电高峰时释放,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迅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
然而,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低价竞争和“内卷”现象也逐渐显现。朱克力强调,价格战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可能引发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实现技术突破,以应对行业困境和挑战。
《方案》明确提出,要面向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产品及技术的安全可靠性、经济可行性和能量转化效率。同时,将加快锂电池等成熟技术的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并推动超级电容器、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技术的工程化和应用攻关。
在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方面,《方案》鼓励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企业向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区域聚集,并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培育新型储能领域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将引导各地区科学有序布局新型储能制造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资源保障利用方面,《方案》指出,将加大对国内锂、钴、镍等矿产资源的找矿支持力度,并科学有序投放矿业权,以增强国内资源保障能力。还将指导国内企业有序布局海外资源项目,降低资源开发运输成本,支持企业加强对外投资合作,提升海外矿产开发供给能力。
在扩展示范应用场景方面,《方案》鼓励探索火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并支持新型储能配合调峰、调频等多场景应用。特别是在新能源富集且本地消纳能力较低的地区,新型储能将发挥重要作用,支撑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同时,将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提升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支持能力。
《方案》还提出,将面向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和用电量大的用户,如数据中心、工业园区等,推动配置新型储能。同时,将推动“光伏+储能”系统在公共基础设施中的融合应用,鼓励构建微型离网储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