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布局大模型,以期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占据先机。然而,腾讯却似乎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其稳健甚至略显保守的策略,在DeepSeek一统天下的背景下,却意外地收获了市场的认可。
腾讯,这家以游戏和社交起家的互联网巨头,在AI领域的动作并不算早。当百度等竞争对手纷纷推出自己的大模型时,腾讯却选择了观望。在2023年3月的财报会议上,腾讯“二把手”刘炽平坦言,腾讯做AI的理念是先打好基础,而非一味追求速度。这种“稳中求进”的策略,让腾讯在AI赛道上显得并不那么急于求成。
直到2023年9月,腾讯才姗姗来迟地推出了自己的混元大模型。然而,这个被腾讯集团副总裁蒋杰称为“可用、可实践”的版本,却并未立即向C端用户开放,而是先通过腾讯云向产业开放。这样的策略,无疑让腾讯在AI领域的布局显得更为谨慎。
然而,正是这种谨慎,让腾讯避免了在AI领域的盲目投入。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国内AI模型市场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eepSeek凭借其强大的性能和免费的策略,迅速成为了国内AI市场的领头羊。这一变化,让不少提前布局大模型的互联网大厂陷入了尴尬境地,而腾讯却因为其稳健的策略而免受冲击。
腾讯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流量、应用场景和服务生态。在微信这个拥有十亿级用户的平台上,腾讯拥有无可比拟的流量优势。而当微信宣布接入DeepSeek后,这一优势更是得到了进一步放大。市场一致看好腾讯在AI领域的未来发展,腾讯股价也因此一度大涨。
腾讯的打法历来就是“打收割”,这家互联网巨头擅长在观望中等待最佳时机出手。在游戏业务上,腾讯很少像网易、米哈游一样开拓新的赛道,而是习惯像电竞游戏中的C位一样,后手进场收割。这种策略在AI领域同样适用。腾讯并不需要急于推出自己的大模型来抢占市场,而是可以等待市场格局清晰后再出手收割。
相比之下,百度等竞争对手在AI领域的布局则显得更为激进。百度在AI领域投入巨大,深入芯片、模型、应用等多个层面。然而,随着DeepSeek的出现,百度自研大模型的价值受到了重新审视。李彦宏曾以“不要重复造轮子”来反对国内的百模大战,但眼下,百度也不得不评估自己是否在“重复造轮子”。
尽管百度在C端拥有强大的搜索市场地位,且已经接入DeepSeek成为其“文心生态”的一部分,但百度在AI领域的投入已经付出了不小的试错成本。相比之下,腾讯管理层对AI市场的看法则显得更为清醒。他们直言中国AI收入不会像美国那样爆炸性增长,因此聚焦于自己擅长的游戏和社交主营业务更为重要。
腾讯在AI领域的研发投入虽然也不少,但整体费用支出是可控的。腾讯清楚自己的能力圈,不盲目跟风投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这种克制和稳健的策略,让腾讯在AI赛道上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身姿。
当然,腾讯在AI领域并非没有挑战。在C端市场,腾讯需要面对来自字节跳动、阿里等其他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这些对手都拥有强大的用户基础和技术实力,对腾讯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然而,腾讯所拥有的流量、应用场景和服务生态仍然是其独一无二的优势。
在微信这个平台上,腾讯可以整合聊天、公众号、视频号、生活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AI服务体验。这种生态优势是ChatGPT等专业AI工具所不能比拟的。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腾讯在AI领域的优势有望得到进一步放大。
总之,在AI浪潮中,腾讯选择了稳健而谨慎的策略。这种策略让腾讯避免了在AI领域的盲目投入和风险暴露,同时也让其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在未来的AI市场中,腾讯有望凭借其流量、应用场景和服务生态等优势,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
谷歌的AI助手Gemini已经完全整合进了谷歌生态,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智能的服务体验。这一趋势也预示着未来AI技术的发展方向:整合应用场景和生态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腾讯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有望在AI市场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