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苹果公司的Siri升级版再次遭遇挫折,导致公司股价剧烈波动。原本计划在2024年6月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亮相的新功能,据知情人士透露,现已推迟至明年发布。苹果高级总监Robby Walker指出,推迟的原因是新技术质量不达标,成功率仅在66%至80%之间,意味着大约每三次交互就会出错一次。
这一变故让苹果陷入尴尬境地,因为去年6月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公司已经通过视频演示公布了一系列关键的AI功能,旨在大幅提升Siri的个人助理能力。然而,现实却未能如预期般顺利。
相比之下,国内手机厂商在AI手机的推进上似乎更为顺畅。华为、荣耀、OPPO、小米等厂商近期纷纷高调接入DeepSeek R1模型,为各自的AI手机增添了新的活力。然而,这些努力是否能够得到市场的丰厚回报,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关于AI手机是否是未来手机的发展形态,业界一直存在争议。2024年被认为是AI手机的元年,年初,OPPO CEO陈明永宣布AI手机时代将成为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随后各家厂商纷纷推出以AI功能为卖点的新手机,试图向消费者讲述AI手机的新故事。
然而,消费者对此似乎并不买账。据国外知名二手交易平台SellCell的调研显示,大部分用户对智能手机上的新兴AI功能并不感兴趣。这项调研覆盖了2000名智能手机用户,其中Apple Intelligence用户和Galaxy AI用户分别有73%和87%认为这些新功能没有带来太多价值。
在国内,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自媒体雷科技的采访显示,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AI不会成为他们购买手机的动力。用户感知不到AI手机与普通手机之间的区别,更别提不同品牌AI手机之间的差异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尽管AI手机通过自研大模型或接入第三方大模型实现了功能上的智能化创新,但这些创新大多是在手机原有基础性能上的细微改变,如拍照影像、续航散热等。在性能过剩的情况下,这些改变根本无法给用户带来深刻的感知。
例如“AI消除”功能,虽然使用率相对较高,但无非是给用户拍照后提供了一点修图的便利,对大部分用户而言,这个功能可有可无。
AI手机的功能多偏向于生产力提升,如文档总结、实时翻译等,但这些功能在手机上使用的机会并不多。普通用户既没有在手机上看文档、写报告的习惯,也没有多少通话需要实时翻译或浓缩摘要。因此,这些AI功能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手机厂商们也在尝试通过打造生态来推动AI手机的发展。荣耀、华为、小米等厂商纷纷宣布将全面转型为AI终端生态公司,借助AI技术进步推动硬件升级,并触及各种终端产品。然而,AI手机未能在市场上掀起浪花,生态化的打法能否带来改变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以AI为卖点的其他硬件确实出现了销量增长的利好。如AI PC和AI耳机等产品的出货量稳步增长,但同样面临AI功能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的问题。用户可以通过下载DeepSeek、豆包等应用来体验AI技术带来的升级,而无需购买AI硬件。
这进一步削弱了AI手机或AI PC自带的AI能力。随着AI应用的不断发展和爆款产品的出现,用户有了更多选择,不再局限于购买特定的AI硬件。
一些新的AI设备也在挑战智能手机的地位。如Open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投资的Humane发布的AI Pin个人助理设备,虽然最终失败,但它的出现说明了一款能够让人更专注、更少被干扰的AI设备是有市场的。
这令手机厂商们不得不警惕:AI时代给智能手机带来的到底是机会还是危机?在一个统一的生态中,大模型技术让硬件之间的互联互通、多模态交互有了新的想象力,但这对于擅长打造硬件的厂商们来说,软硬件的协同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模块化手机、折叠屏到无屏化手机,再到如今的AI手机,手机厂商们一直在探索智能手机的未来形态。AI技术或许能够为智能手机带来新的变革力量,但能否成功驱动智能手机向下一阶段进化,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在智能手机创新乏力的背景下,AI技术或许能够为手机厂商们带来新的突破口。然而,要想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还需要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上做出更多努力。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厂商们或许能够找到更多与AI结合的创新点,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使用体验。但在此之前,他们还需要跨越重重挑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