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近期的人事变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3月17日,永辉超市宣布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其中名创优品的创始人叶国富被提名进入董事会,而原董事、CEO李松峰则未出现在新一届的董事名单中。
根据永辉超市发布的董事会决议,永辉的创始人之一张轩松继续担任董事长一职,并确认了多个管理层职务。值得注意的是,叶国富被任命为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但公司并未直接聘任新的CEO,而是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聘。然而,叶国富的任命并未得到永辉另一创始人张轩宁的支持,他对此表示忧虑,认为当前的高级管理议案中未涉及CEO的安排。尽管如此,3月20日的公告显示,董事会已授权永辉改革领导小组代行CEO职责,显然叶国富并未理会这一抗议。
从管理层结构来看,5名非独立董事中已有3名来自名创优品,其中创始人兄弟二人占据两席。尽管加上独立董事后,名创系并未占据多数席位,但在实际控制方面已经是最多数席位。同时,名创优品去年在电话会议中曾表示,其中一位创始人已基本不插手管理公司事务,这基本确认了名创系已完成对董事会的改组。叶国富成立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领公司的改革转型工作,意味着名创系在管理层已经开辟了另一套系统来完成转型。
永辉超市近年来一直在寻求转型,去年名创优品曾表示,在投资永辉超市后将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但不会控制董事会多数席位。永辉在管理团队成熟度和胖东来的支持下,被认为具备成功转型的潜力。然而,永辉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此次管理层变动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从资本视角来看,前CEO李松峰出身于京东系,随着京东清仓永辉,京东系管理层的退出也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在京东七鲜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然而,内部的组织架构变动无疑对永辉和名创的管理运营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叶国富虽然从事零售多年,但对于生鲜领域并不熟悉。同时,胖东来化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公开秘密,许多超市都在进行类似的改造,但永辉完成的31家门店并未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品牌效益。
永辉超市面临的问题不止于此。胖东来化的改造成本较高,改造成功后能否持续盈利也是管理层需要思考的问题。胖东来本身也在进行大规模扩张,其打造的“梦之城”项目和近期公布的进驻省会城市郑州的项目都将在2025年开始,这无疑会对永辉的改造进度形成挑战,甚至直接形成竞争。
永辉超市的历史变迁几乎代表了这家企业在不同时间段运营管理的思路。上市前,永辉是一家以家族为主导的企业,张轩松、张轩宁兄弟及其亲属绝对主导。上市后,外资开始进入公司,与职业管理人团队联合管理公司。而随着京东的持续投资,管理层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形成了外资系、京东、创始人团队联合管理的格局。然而,随着外资系牛奶公司的退出和京东清仓永辉,这一格局逐渐走向终结。
当下以叶国富为首的名创系入驻永辉,正在走向当初管理方向的反面。名创系不仅成为董事会中人数最多的派系,叶国富还进一步将自己的管理向下渗透。从近期的公告变化来看,永辉最新成立的改革领导小组将直接领导公司的改革。叶国富已经得到了公司最大股东的支持,占据了公司董事会较多席位,并承担了公司CEO的职责。多项权力集中于名创系,从理性角度来看,这更有利于决策和权力管控的直接性,但对于公司胖东来化改造是否有利,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永辉当下的公司战略来看,更强大的集权似乎是一种必然。从运营状况来看,永辉问题依旧不少,资产负债率大幅攀升,盈利能力持续恶化,资金链脆弱。亟需通过业务转型和调改提升门店效率。然而,胖东来式的调改虽然短期见效,但单店成本高昂,永辉的负债率已近极限,难以支撑大规模调改。同时,胖东来模式更大程度上依赖直采与自有品牌,永辉需要重构供应链体系来适应这种状态,短期内还要面临品控、物流衔接的风险。
为了扭转颓势,叶国富在临时股东大会上抛出了改革计划,通过“三提两降”策略实现降本增效,包括提高人效、业绩、毛利,降低成本和费用。其中庞大的关店计划引人注目,永辉超市明确了将门店数量控制在300-400家的目标,这意味着近三成的门店将被砍掉。协同、加速、瘦身、融合,似乎成了名创系治理下永辉的雏形。然而,即便叶国富如此投入,永辉能否逆转仍然并不明朗。永辉的改变涉及了供应链、前端、财务、管理、人效等多个方面,难度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