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作为国内数字银行与民营银行的先行者,近日迎来了其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间,微众银行凭借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推出了一系列备受欢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微粒贷”、“微业贷”以及“微众银行财富+”等,这些产品不仅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极大地便利了广大用户。
特别是在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微众银行自2017年推出“微业贷”以来,通过其先进的数字化风控体系和高效的服务,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截至2024年6月,该产品已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惠及超过500万家中小微企业,授信客户超过150万户,授信总额更是高达1.6万亿元。微众银行还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支持,累计授信金额超过3100亿元,覆盖了区域企业总量的20%。在个人金融领域,微众银行同样表现出色,服务个人客户超过4亿,中小微企业客户超过500万,极大地推动了数字金融的普及。
然而,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用户增长的放缓,微众银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在营业收入方面,根据2024年半年报显示,微众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96.38亿元,同比微降0.03%,尽管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5.8%,达到63.15亿元,但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而非主营业务的显著突破。这一变化标志着微众银行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正面临业务增长模式的瓶颈。
与此同时,微众银行的高管团队稳定性问题也开始浮现。董事长顾敏和行长李南青等核心领导层成员均已在任多年,其中李南青已年满68岁,超过了法定的退休年龄,按照相关规定,可能需要在不久的将来进行职务调整。常务副行长黄黎明、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等也已在副行长岗位上任职超过8年。长期的高管任职状态可能会对银行的创新和决策活力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可能给银行的管理架构带来挑战。
在业务发展方面,微众银行的总资产和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具体来看,微众银行的总资产从2021年的4387.48亿元增长至2024年6月30日的5809.17亿元,而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则从2021年的2632.06亿元增长至2024年6月30日的4188.35亿元。然而,随着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大,微众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也随之增加,从2021年的123.7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02.67亿元,增速虽然放缓,但仍保持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微众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呈现出增速放缓的趋势。2024年上半年,微众银行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首次出现下滑,净利润虽然仍保持增长,但增速已显著放缓。这些变化表明,微众银行正面临着盈利压力,其增长势头明显放缓。
随着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张,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逐年上升,从2021年的1.2%增长至2023年的1.46%,拨备覆盖率则持续下降,从2021年的467.46%下降至2023年的352.64%。这些数据反映出微众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逐步增加,风险抵御能力有所下降。
在微粒贷这一核心产品方面,虽然其一直是微众银行业绩的重要支柱,但随着盈利压力的加大,微众银行在催收方面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手段,导致暴力催收问题频发。许多借款人反映,催收人员通过频繁的电话联系甚至电话轰炸等方式施压,部分行为伴随威胁和恐吓,严重干扰了借款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健康。截至2024年12月16日,微众银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累计投诉量已达到40,645条,其中大部分投诉内容都集中在暴力催收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上。
这些暴力催收事件不仅加剧了用户对微粒贷和微众银行的信任危机,也暴露了其在隐私保护和催收管理上的漏洞。微众银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以维护其品牌形象和用户的信任。
微众银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增长,如何有效应对高管团队稳定性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风险管理和优化催收策略,都将是微众银行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