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咖啡之困:中国咖啡市场变局下的生存挑战

   发布时间:2025-01-13 12:20 作者:唐云泽

在中国咖啡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一幅鲜明的对比图景正在展开。一边是以瑞幸和库迪咖啡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凭借快速扩张和便捷服务迅速崛起;另一边,则是曾经风光无限的老牌咖啡品牌,如今却面临着门店减少、经营困难的尴尬局面。

自2023年瑞幸达成万店成就以来,其扩张步伐并未停歇,仅用一年时间便再次新增一万家门店。同样,在2024年10月,库迪咖啡也宣布在开业两周年之际,门店总数突破一万大关。然而,就在这些新兴品牌高歌猛进的同时,一些老牌咖啡品牌却显得力不从心。

据多方报道,太平洋咖啡在全国范围内关闭了百余家门店,目前在内地仅剩71家门店艰难维持。曾经与星巴克齐名的Costa,也接连退出多个城市,门店数量大幅减少。而曾经雄心勃勃计划扩张至500至1000家的Seesaw,如今门店数量已不足百家,甚至因未履行法律义务而被限制高消费。上岛咖啡、雕刻时光、漫咖啡等品牌,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

这些老牌咖啡品牌,大多以“慢咖啡”著称,门店占地面积大,扩张速度慢。在过去,它们凭借着优雅的环境和现磨咖啡的品质,占据了大型商场和繁华街区的中心位置,塑造了一代消费者对现制咖啡的最初印象。然而,随着中国咖啡市场的第三次浪潮席卷而来,这些“慢咖啡”们却未能跟上市场的步伐,反而逐渐被边缘化。

以太平洋咖啡为例,一位消费者在北京一家医院内偶然发现其门店时,惊讶地表示以为这个品牌早已倒闭。事实上,太平洋咖啡在北京的门店数量已锐减至两家,生存状况堪忧。同样,Costa在北京的一家门店也显得颇为冷清,咖啡机在长达数小时的时间内几乎无人问津。

相比之下,Seesaw和漫咖啡的处境更为艰难。Seesaw因未履行法律义务而被限制高消费,多次陷入法律纠纷。而漫咖啡则传出关闭三分之二门店的消息,部分门店甚至直接“跑路”,留下混乱的现场和未处理的垃圾。

回顾过去二十年,中国的现制咖啡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咖啡+简餐”模式,到后来的连锁品牌崛起,再到如今的快咖啡时代,市场竞争的重心不断变换。老牌咖啡品牌们,如上岛咖啡、星巴克、太平洋咖啡等,曾经以格调、空间为卖点,吸引了大量需要商务休闲的消费者。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消费者对于咖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追求精致、优雅的生活方式,转变为追求便捷、高效的快取模式。

2017年,瑞幸的出现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一个拐点。它凭借独特的快取模式和快速扩张的策略,迅速占领了写字楼市场,成为中国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此后,瑞幸不断推陈出新,通过低价策略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而库迪咖啡等新兴品牌也紧随其后,不断挑战市场格局。

然而,快咖啡品牌的崛起并不意味着“慢咖啡”们的末日。有专家指出,消费者对于现制咖啡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并非所有人都热衷于外带模式。因此,“慢咖啡”们仍然有机会通过差异化竞争来寻求出路。例如,它们可以通过提供独特的空间体验、丰富的甜品和简餐组合、以及周边商品的销售来提高客单价,从而打开更大的盈利空间。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老牌咖啡品牌们并未放弃努力。它们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市场机会,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而中国咖啡市场,也将在这种多元化的竞争中不断前行和发展。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