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对端智驾风靡,车企竞相布局,谁能领跑自动驾驶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5-02-05 22:19 作者:江紫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驾驶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曾几何时,车企在探讨智能驾驶时,往往聚焦于算法和芯片算力的提升。然而,AI大模型的崛起迅速改变了这一格局,自动驾驶技术路径正加速向以Transformer为代表的大模型转变,传统的轻高精地图城区智能驾驶方案,正逐渐被“端对端”技术所取代。

特斯拉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率先将端对端技术应用于FSD V12,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随后,问界、理想、小鹏等车企纷纷跟进,端对端智能驾驶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智能车市场迅速蔓延。小米、零跑、蔚来等车企也相继公布了自家的端对端解决方案,端对端智能驾驶已成为车企竞相追逐的新风口。

从技术层面来看,端对端技术具有迭代速度快、路径短、信息损耗小等优势,对加速L4级智能驾驶的到来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感知、规划与控制三大模块整合在一起,简化了系统架构,提高了运行效率,能够更快地处理数据,提高系统响应速度,推动智能驾驶向去高精地图化方向发展。特斯拉的成功实践,让行业内外的从业者和用户都感受到了端对端技术的魅力。

从成本角度来看,端对端技术相比传统的感知模型更具经济性。以往,智驾系统主要搭载在30万以上的车型上,而更低价格段的车型则鲜有配备。这主要是因为之前的技术不成熟,导致智驾成本过高。然而,随着行业去高精地图和硬件的趋势加剧,相关的智驾方案变得越来越亲民。例如,大疆表示7000元就能解决城市NOA问题,而行业第一批AI+双目方案也仅需4000元就能实现领航辅助功能。相比之下,端对端方案的成本更低,它依靠纯视觉方案去掉了所有激光雷达,变成了纯软件驱动的技术,可以不断迭代,成本可以无限下探。

端对端技术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智能驾驶的技术格局,还成为车企竞争的新焦点。随着国内智驾水平的提升,特别是端对端技术带来的新算法和模型的应用,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市面上汽车是否标配智驾,越来越成为消费者选择电动车的重要标志。在此背景下,华为、小鹏等车企纷纷加大在端对端技术方案上的投入,以吸引消费者,提升市场竞争力。

然而,端对端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汽车所需的算力在快速飙升,对硬件算力和数据资源闭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数据问题也成为制约端对端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想要训练出高性能的端到端模型,需要高质量的数据作为支撑。然而,目前国内车企的数据储备还相对落后,数据积累的过程漫长而艰辛。

除了技术和数据挑战外,端对端技术的商业化也面临市场检验。随着技术的升级,车企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满足算力、数据闭环等要求。同时,消费者对于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的兴趣与期望虽然在上升,但支付意愿却在普遍下降。因此,即便完成了端对端智驾的量产,也需要市场的认可才能转化为实际销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车企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智驾技术的性能和体验。同时,也需要加强数据积累,提高数据质量,为端对端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车企还需要在商业化方面做出更多探索,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