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云送礼”风靡,电商巨头新战场谁将脱颖而出?

   发布时间:2025-02-05 23:25 作者:杨凌霄

随着2025年的钟声敲响,今年的春节庆祝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意,传统的“红包大战”悄然转型为“云送礼”风潮。这一变革由微信率先引领,随后迅速吸引了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的跟进,乃至整个电商行业纷纷加入这一新兴玩法。

早在2024年12月19日,微信小店便悄然启动了“送礼物”功能的灰度测试,用户只需轻点屏幕,即可通过商品详情页将心仪之物赠予亲朋好友。该功能覆盖广泛,除珠宝和教育培训两大类别外,其余商品均默认支持送礼,且单价上限设为1万元。从选择款式、浏览金额、选定收礼人,到完成支付,一系列操作流畅便捷,让“云送礼”迅速走红。

紧接着,京东App在1月17日正式上线了“京东送礼”功能,不仅步骤相似,更增添了“保密”特色,旨在增添送礼的神秘色彩。同时,京东还推出了“回礼”和“群送礼”功能,进一步丰富了用户的送礼体验。淘宝也不甘落后,迅速推出了自己的“送礼”功能,凭借商品种类繁多、操作简单以及折扣优惠,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送礼需求。

依托淘系生态的庞大用户基础,淘宝的“送礼物”功能还延伸到了支付宝、钉钉等应用,使得送礼场景更加多元化,社交关联更为紧密。对于淘宝而言,这一功能是其提升消费者电商体验的重要尝试。

美团外卖也不甘寂寞,于1月24日推出了“春节送礼”功能,用户可通过“神抢手专区”或搜索关键词进入礼赠商城,涵盖美食套餐、咖啡奶茶、小吃甜品等品类。基于本地生活服务的特性,美团的送礼功能更加注重即时性,但本质上仍与传统的代人点单无异。

春节前夕,快手电商也加入了这场送礼大战,用户可通过私信、群聊等渠道轻松完成礼物的选择、赠送及状态追踪。用户还能通过站外社交网络分享送礼信息,进一步扩大了送礼的社交影响力。

“送礼功能”迅速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各大平台纷纷跟进。这一热潮看似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表达需求,实则也为商家提供了全新的营销工具。微信凭借这一功能,不仅提升了社交互动的趣味性,还实现了社交与电商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电商的流量获取和商品推广模式。

对于小商家而言,送礼物功能为其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遇,借助用户的社交关系传播,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推广商品,降低了冷启动的难度。微信的这一举措,反映了腾讯基于强大社交能力,再造新电商生态的雄心壮志。

相比之下,淘宝和京东作为货架电商,虽然也推出了送礼功能,但与微信存在本质差异。淘宝在巩固社交属性的基础上,拓展了新的消费场景;京东则通过增强互动性和转化率,以及出色的物流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品牌形象。然而,作为直播电商的快手,由于商品丰富度和后链路服务起步较晚,在这场竞争中面临较大挑战。

美团的“送礼物”概念虽然陌生又熟悉,但让商品承载内容特性,与消费者互动,形成了新的连接路径。在存量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送礼功能恰好处于“社交+电商”的交汇点,各大平台纷纷上线此功能,正是看中了其背后的强大社交属性。

送礼的核心在于传递仪式感和表达情感,当这种仪式感与电商平台的便捷性结合时,送礼体验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国内浓厚的送礼文化氛围下,礼物经济产业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礼物经济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人均送礼次数和金额也在逐年上升。

借助精准的社交推荐和用户裂变机制,商家能够获得更多曝光机会,吸引消费者下单购买。特别是在平台推出送礼优惠、折扣等促销活动时,商家销量显著提升。银发族作为收礼大户,带动了相关产品的销售增长,如体检套餐、助听器和染发膏等。

同时,年节期间本就热销的小零食,在送礼功能的推动下销量更是爆发式增长。加入微信小店的三只松鼠等品牌,单日成交和拉新数据均大幅上涨。然而,新事物兴起后终将归于平静,当前消费市场是否将陷入对低价和折扣的过度追求,尚需观察。

送礼功能所引发的热潮,是平台、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场微妙博弈。它为平台开辟了新流量入口,为商家创造了节日经济增量空间,但能否成为改变消费行为的创新之举,还需时间检验。对于平台而言,这或许是一次流量焦虑下的自我突破;对于消费者而言,可能是一次情感与仪式感的重拾;而对于商家而言,这更像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

 
 
更多>同类内容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本栏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