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近期在零售领域的战略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在短短两个月内,该公司相继出售了银泰百货和高鑫零售两大线下零售资产,这一系列动作被视为其收缩业务线、聚焦主营业务的又一重要举措。尽管新零售概念似乎因此遭遇了一定的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对零售行业的深刻影响已然显现,电商巨头们并未放弃对这一领域的探索。
近日,饿了么的一则组织调整消息再次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本地生活服务领域。饿了么董事长吴泽明通过全员信宣布,即日起他将兼任饿了么CEO一职,原CEO韩鎏则将专注于分管即时物流中心,并继续向吴泽明汇报。这一调整背后,是饿了么对即时物流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以及将其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决心。
事实上,饿了么曾是阿里巴巴本地生活业务中的一块“难啃的骨头”,但自2021年俞永福接管以来,其经营效益得到了显著改善。经过“旧三年”的梳理整合,饿了么在2024年迎来了少壮派的接手,并在同年10月公布了“新三年”的战略方向。其核心就是在保持到家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将即时零售及其背后的即时物流网络推向更前台,担起推动业务增长的重任。
吴泽明在内部信中强调,管理分工的调整正是基于即时物流作为饿了么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意义持续上升。而韩鎏在接手CEO之前,曾在饿了么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即时零售业务负责人和蜂鸟即配总裁等,对即时物流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经验。
即时零售正成为当下的热词。据国家统计局及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1-8月,国内即时零售规模增速高达26.2%,远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和网上零售额8.9%的增速。这一趋势不仅吸引了平台的积极建仓和品牌的全渠道布局,甚至线下商超也开始纷纷加入这一业态变革的潮流。去年12月,沃尔玛中国宣布与美团达成战略合作,将其全国门店上线美团,并接入美团配送网络。
在即时零售领域,饿了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餐饮到家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高度稳定,头部平台的竞争壁垒早已筑牢,消费者行为也已基本定型。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在选择外卖平台时,最看重的因素包括平台商品价格与互动折扣、平台商家数量和质量以及配送费用等。在这一背景下,紧抓“高频低消”成为了保持高度活跃的关键竞争领域。为此,饿了么推出了“超抢手”低价频道,主打“爆款好价”,以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然而,外卖市场毕竟是一个需求固化的市场,商家提供差异化产品的空间有限。因此,饿了么在餐饮到家业务上的增长潜力有限,更需要打开即时零售的新天地。在这一领域,饿了么选择了相对较轻的路线,通过与品牌商家合作,下放更多运营自主权,平台仍然定位为一个撮合交易的角色。这一策略使得饿了么能够快速开拓新场景,如将服务时段延伸至夜间等。
尽管如此,饿了么在即时零售领域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平台需要搭建起一个“用户规模——批量需求——商户供给”的循环,才能形成流量壁垒,拉动即时零售业务的发展。但饿了么在线下终端管理、与物流网络串联等“最后一公里”的实务上,尚未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本地生活平台与电商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淘宝等电商平台也在积极向本地服务领域延伸,如淘宝小时达等业务的权重不断提升。这使得饿了么在与同属阿里系业务的协同与竞争中,需要更加谨慎地规划其发展战略。
自互联网思维进入零售行业以来,新概念层出不穷,零售行业的边界也在不断被拓展和模糊。从外卖O2O的兴起,到即时零售的风起云涌,零售行业的变革从未停止。在这一过程中,平台方们不断拆解需求、分层满足,继续拓展零售概念的边界。饿了么作为其中的一员,其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充满未知与变数。